西湖的柳树、南京的梧桐,为啥不能砍?(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也别以为这些诗人不过闲情逸致,游山玩水,他们其实也为保护西湖做出了不少贡献。公元822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在此期间他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政绩,将唐时的白沙堤称为白堤。
苏东坡也两度来到杭州任职,他曾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后筑起横贯湖面的2.8公里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而且全堤种植了杨柳等植物,六桥烟柳的景色为西湖平添了风韵。
如今,西湖的景观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含义,也成为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名片。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也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无数游客和行人们在行走观看的日常实践中获得与西湖有关的认知,而那些景观是人们感受和触碰江南美景、诗人故事、历史传统的实体。
当景观与文化相连时,西湖的春光藏在了岸边的桃红柳绿上,柳树与西湖相映成趣,这种景观于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也形塑了集体的城市记忆。
在人们为西湖柳树赋予了许多和“西湖美”以及城市记忆时,对这一景观的破坏会激起公众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3
历史风貌的改变,
还需倾听民意
西湖此次换柳事件体现了公众参与到城市风貌改造的决策中,而杭州官方的回应态度和速度也获得了点赞。
虽然相关部门最初对柳树的处置不妥当,但城市管理者和决策层能够倾听民意,尊重公众意见,及时做出整改,也刷了一波好感。
城市空间是在与公众互动中产生活力,人文景观也正是因为有了公众的参与才有了意义,一直以来西湖也在努力与公众形成更紧密的连接。
早在20世纪末,西湖就开始了整顿和和修缮,执政者主张拆旧还绿,还湖于民,西湖开始走向民间,也走向世界。
2002年,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开始推动西湖免费开放,此时,西湖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也在推进中。
对于西湖的保护和开发,他认为不仅要关注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人文生态,特别是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就无法更改,要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同年,西湖拆除围墙,成为中国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此后公众可免费畅游全域。
2014年开始,杭州推进西湖周边30多家高档的会所关闭转型。原本一些少数人垄断的空间被改造成茶馆、展览、公益机构等普通百姓可进入可消费的空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