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梅:追忆小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年华(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我的小三线文字缘
我的小三线文字缘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初,当时正是上海小三线建设的上升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江曾培先生(后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党委书记,著有《江曾培文集》等)带了几个编辑来安徽体验生活,上海小三线后方基地的领导希望能让上海人民出版社帮助编一部反映小三线生产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于是就让后方基地工会牵头,由各厂推荐有一定文字能力和工作经历的青年职工参加创作学习班。我当时已在厂办工作,有些写作基础;张长明是上海华东航空工业学校的,与我同一天进山,他也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于是我俩被推荐参加这次在绩溪雄路的培训学习。经文学创作的扫盲培训,后来又在安徽屯溪岩寺培新汽车厂拿出短篇小说的初稿,最后在屯溪后方基地定稿,前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江曾培老师看了我俩的小说初稿,认为我与张长明文笔相似,就让我俩共同创作了短篇小说《脉搏》。
这篇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前后,车间职工因为抗风管的产品质量问题产生了一些思想波动以及工人针对主张保守主义的生产科领导“朱贵年”展开的斗争故事。小说标题“脉搏”寓意着后方山区的生产节奏与前方战事情形紧密关联。该小说与同期创作的12篇小说汇编成短篇小说集《忻山红》,并于1975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脉搏》后来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出版。虽然《脉搏》用的是“三突出”的创作方法,无过多的文学色彩,但以当下的视角来切入,这篇文章恰好是当时上海后方小三线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是带有历史假设的客观反映。这次写作经历对我来说是“插柳无心”,多年之后《忻山红》却成了后方小三线的重要历史资料。
回首往事,青春是否有悔?我的答案是“否”。徐有威教授与其学生在2012年底对我进行了采访,将我曾经历的重要事情铺陈叙述,把我所述内容整理成一个个故事。我的这篇采访稿也被收录在由他主编的《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这次采访成为我与小三线的第二段文字缘。2014年香港的凤凰卫视与徐有威教授合作拍摄一部纪录片名叫《千山红树万山云》,徐教授推荐了我。凤凰卫视记者来到我家进行拍摄,我在受访结尾用了一句话进行总结,以表达我们上海小三线建设者的心声:“对小三线这段历史,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它将永远铭刻在小三线建设者这一代人的心里。”这段拍摄经历成就了我与小三线文字历史的第三段缘。而第四段缘则是“情寄昌北”专辑的出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个幸运儿。我与小三线文字历史的四段缘分,大概就是一些山友所说的“大满贯”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