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母狗”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文:金恒立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连载影评,第一期:)
谈论《母狗》,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提及的:既然雷诺阿的意图是朝向“现实主义”与“内在真实”的严肃创作,不是以刺激观众为目的的剥削电影,那么他为什么选用这样一个刺耳的片名呢?
当然,剧本是改编自一部通俗小说。同时,翻译上的微妙误差也需要考虑到。法文片名La Chienne是法文词“狗”的阴性单数形式,这种构词导致,la chienne相比中文译法“母狗”,其含义更向淡化性别的“狗”倾斜。可以说,使用la chienne有性别指涉的成分,也有去性别的可能。
然而,毕竟这只是很微妙的、可能层面的错位。同一个词,事实上也的确在法语中会被用来辱骂女性。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隔着九十年的时间,在性别议题流行一时的当下,我们很难不标签化地去看“Lulu”这个形象。何况,影片的片名本身似乎就是一张已经散发出陈腐气味的标签。
但就像所有由性别视角出发的标签化理解最终都会陷入某种主体性的悖论一样,持道德批判观点的(男性?)观众也都难免发现,自己终于无力又恼火地被“Lulu”嘲弄的笑声所挫败,就如同片中的勒格朗。她不断地欺骗,一直在讨好,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大甚至有侵略性的生命力。
这种侵略性,或说攻击性,是《母狗》故事最重要的题中之义,是这部“诗意现实主义”经典所呈现的关键“内在真实”,并且,它实际上不限于“Lulu”,是去性别的,只与人的强烈情感相关。
出于流俗的、乡情的“诗意”,我们现在似乎习惯于把欲求不得的恋慕领会为一种精巧、感伤、恳切,浪漫且无害的情绪,以至于会忽略“沉溺”这个词本身预示的危险,和“追求”字面上便指涉某种扩张着的物欲。
“Lulu”恋慕“Dédé”,甘愿为了他去诱骗勒格朗和画商,她利用勒格朗而不产生愧疚如同牺牲,侍奉“Dédé”不怀怨怼如同偶像。她惊人的自信与坦诚全部来自这种恋慕,也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与勒格朗和“Dédé”的结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