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鬼怪和少女悠游,他是日本传奇的映画魔术师(1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转校生 (1982)Wallys:
精彩的访谈有看到。但我进一步好奇的是,XHC师提到的“和平痴呆”思维,那如果在近年的日本电影中,您觉得有什么与大林战争三部曲的战争思考可互相参照的电影呢(其实最想问有哪些是可能符合“和平痴呆”观点的电影)?
主持人:
我个人理解的话,表现日本作为战争受害者、强调受害者意识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和平痴呆”的思维。最近的比如《在这世界的角落》(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尽管这部已经尽可能地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但这也是文艺界能触及的最远尺度。毕竟在言论的参考系上,主流认可的二战片是《永远的零》这样的。
阿花:
特别是在广岛,《在这世界的角落》几乎成了电影院常被曲目。一盘永不过期的受害者情绪回锅肉。
Wallys:
哇,果然是在日本的两位更能体会这件事。因为我其实满喜欢这部片的,左手画出了失去的右手那一段的处理(隐喻着战败国故事、不可能拥有记忆、幻肢、私我与失去的身分),最后鬼手还向电影院观众挥动。最近回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像大林宣彦的可爱。
xxhhcc:
最近貌似几乎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战争电影,相对而言映像手法完全不同,但主题相似的应该是黑木和雄的晚年战争映画。
《世界⻆落》其实我觉得也还可以(哈哈),可惜宣传团队的方向性实在无语...包括广岛整体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受害者”立场...当年那部纪录片《ニッポンの嘘 ~报道写真家 福岛菊次郎90歳~》也谈到了很多“平和痴呆”的现状。
阿花:
讽刺的是,恰恰是在这一个“和平”口号地区,“加害者”语境是不被允许的。
在这世界的角落 (2011)主持人:
确实,现在真的很难看到小林正树《何以为人》(人間の条件)这样的反战作品了,即便有,要么是我们上面说的“受害者意识”堆砌,要么就是荒井晴彦那样、单纯地“要做爱不要作战”的逃避心理了。(巧合的是在荒井那里战争和地震也一样是令人恐惧又难以躲避的他者)。
不过,即便战争本身可能老生常谈,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思考的角度与媒介也不一样。像《空中之花 长冈花火物语》把311和中越地震、空袭和震灾结合在一起,《原野四十九日》里加入了北海道的矿工历史和8.15后依然持续的“和平中的战争”。更不用说《海边的电影院》中海量的文本。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