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读取吗?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导语
“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读取吗?”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更多地会展示各种主流理论,而非给出一个答案。
研究领域:意识科学,自指,整合信息论
章彦博 | 作者
邓一雪 | 编辑
与其他几位朋友的回答不同,我更多的会展示各种主流理论,而非给出一个答案。
关于意识的研究,传统上常常研究意识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例如,比较一个人清醒和昏迷时大脑活动的差别。但是,这种研究无法区分因果——这些活动是产生意识的原因,还是产生意识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有一批「意识理论」涌现出来。与传统方法不同,意识理论直接从理论出发,给出意识出现的条件,或者意识的定义。他们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或者之一):如何判断意识的有无;以及区分意识状态之间的差别。
近日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了一篇综述[1],比较全面地概览了各种意识理论。本文也会按照篇文章的分类,大体介绍四种意识理论:更高层次理论(Higher-order theory),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ies),整合信息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以及再入与预测加工理论(Re-entry and predictive processing theories)。这几个理论中,我比较熟悉的只有整合信息论,所以会相对多介绍一点它的细节,以及个人的评价。
1. 难问题
意识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事实上,哲学中直接就有一个专门的词:「意识的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在1714年,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莱布尼兹出版了他的哲学著作《单子论》(La Monadologie),其中提到了一个思想实验:
必须承认,仅仅靠机械的运动、数值,是无法解释知觉的存在的。想象一个机械装置,我们不知它有无知觉。因此,我们将自己缩小,走进其中,可以看清机器运行的所有细节、过程,也可以理解过程背后的力学原理。甚至,我们还能预测机械将如何运转。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这机器的知觉无关。观测到的现象,与知觉之间,似乎总有一个天堑一般,总是无法相互勾连。
这便是「莱布尼兹之堑」(Leibniz"s gap)。开篇时我曾说道,「我更多地会展示各种主流理论,而非给出一个答案」。为什么不给出答案呢,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困难,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按照莱布尼兹的思想实验,想要知道一个系统是否有意识,就得成为那个系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