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读取吗?(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微观规则的对称性,不一定会体现在宏观层面上。
而微观上如果不存在意识,很难用More is different的说辞去辩护——这完全就是无中生有。复杂系统的「涌现」常常看起来也像是无中生有,但这基本都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大规模物体的复杂运动导致的——我们不理解的,便称之为「无」,然后说「无中生有」。
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可能必须要忍受这种割裂。其实莱布尼兹也已经用他的「莱布尼兹之堑」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这里,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后文之中也将此暂时悬置不论。
4. 全局工作间理论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也是类似的路径——有此功能,有此过程,便有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认为,意识来自于那些全局可用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拿「注意力」来举例: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认为,注意力在选择并放大特定的信号[4],并让其进入全局工作空间。这样就可以调动全脑的功能,来处理一件任务。因此,我们注意的东西,常常就是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全局工作空间认为负责这部分任务的脑区在顶额叶,也有实验表明,顶额叶如果受损,会导致全局的意识丧失。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关键在于「全局」。如何定义全局?是根据对象、数量,还是根据信息如何广播出去的?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论。就如我在开头所说,现在还难以给出「意识是什么」的答案。
5. 再入与预测加工理论
关于意识的实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双眼竞争实验」:给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例如左眼看到房子,右眼看到钢笔),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念,「让」自己稳定地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这种控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体验又是如何变得稳定的(不会轻易地跳到另一个感受上)。预测加工理论给出了解释:大脑中不光存在自下而上的过程,还存在自上而下的过程。拿视觉为例,自下而上就是从视神经开始,逐渐把信号抽象,变成概念;自上而下则是相反:大脑在预测之后的输入,并试图降低预测的误差,是一种再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