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世界末日的迷恋,可能是一种媚俗(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流浪地球》的末日景观,非常“好莱坞”。图/豆瓣影片取得的巨大的票房成功能够说明,尽管对特效大片有诸多批评,但是许许多多的观众仍然愿意为了这样的“末日景观”买票入场。
人类对“末日”有出于本能的偏好,但是这种偏好,被所谓的“景观社会”放大了。在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他说:“影像的流动势如破竹,这一流动的影像类似于随意控制这个客观觉得世界的单一化的内涵的他人。……像不断的而又任意的奇袭一样,它不留时间给反思,并完全独立于观众可能对它的理解或思考。”
购买电影票、书本或者绘画的观众,以服从的姿态进入作为商品的“末日”。于是在满足了本能偏好后,消费行为本身让末日的景观有了价值。人们观看各种各样的末日,就像挑选商品。

你对世界末日的迷恋,可能是一种媚俗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分析了商品社会中的一切是如何成为“景观”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而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个特征便是“媚俗”。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里,他认为现代社会,工业和平民化,使得媚俗激增。物品由一切记录过去、现在未来的截然不同的符号组成。
很显然,在当下“末日”已经成为一种消费符号。在电影的海报上、书籍的封面上、杂志的头版上,末日的景观一次又一次地在消费社会中得到体认。越来越多的“末日”,让人们逐渐对“末日”麻木。

你对世界末日的迷恋,可能是一种媚俗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研究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经典。图/南京大学出版社从久远的创世神话,到现在的超级英雄,人类文明中的“末日”经过了数次流变。它带有人类最朴素的认知、恐惧和期待。
但愿“末日之美”不要成为消费主义泡沫中盛放的一朵虚妄之花。
参考资料:
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末日伦理》
陈新,《好莱坞科幻电影意识形态研究》
姚雨菲,《生态批评视域下西方科幻电影中的“后末日”景观研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