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位“半机械人”去世,未来人机融合将走向何方?(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为能够与外界沟通,彼得在尚能说话时,依靠技术团队,留下了大量语言、形象素材,并创建了自己的3D形象,可通过眼球控制电脑,以3D头像与外界互动。
2019年10月,彼得进行了最后一项手术——全喉切除,以避免因无法自主控制喉咙的运动,导致唾液进入肺部威胁生命。而这个月,原本是医生估计的彼得死亡时间。
术后,彼得彻底失去了声音,但可以通过存储在电脑中的合成声音表达思想。于是,一个依靠大脑、眼睛、人工智能和各种电子设备与命运抗争的“彼得2.0”诞生。依靠科技加持,彼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半机械人”。
不过,现实版的“半机械人”与影视作品中科幻人物的无所不能存在较大差别。据媒体报道,彼得在改造后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比如,智能装备并不能完全领会他的意图,说一句话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等。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称,这些细节表明,相关智能技术在应用层面仍存在瓶颈。
尧德中说,彼得的身体机能是不断退化的,而技术学习和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身体的变化。对渐冻症患者而言,如何利用仅存的身体机能向机器传达正确信号,是决定技术能否很好为其服务的关键。而对技术本身的发展来说,能否持续跟踪身体退化的进程并同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能否找到技术适应变化的规律等,仍需摸索。
梁正介绍,当下语音合成、虚拟化身等技术在娱乐和生活服务方面应用场景较多,比如智能客服、虚拟偶像等,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但人体的数字化改造是相对特殊的场景,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思维表达、情感输出等方面,技术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以脑机接口为例,尧德中表示,未来该技术或将在治疗脑损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严重的抑郁症、病态的肥胖、睡眠质量低等问题,但这一技术预想很好,实践难度较大。因为大脑信号不断变化,采集信号存在难度。即便能准确提取信号,由于目前掌握的数据太少,想要准确理解信号的含义也很困难,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受访专家建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学习。未来可考虑增加样本量,鼓励更多专家、患者甚至健全人参与进来,跟踪、学习人类身体运动与生理的变化规律。当学习样本足够充足、技术性能较为稳定时,技术就可能为改善患者生存状态等提供更多机会。
3
人机如何深度融合
作为“机器化人”的现实例证,彼得的自我改造为人机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