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位“半机械人”去世,未来人机融合将走向何方?(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彼得的生命已经终止,但其留下的关于人机融合的边界等讨论仍在继续。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等的同时,当人机融合的触角深入人类生命,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风险。
受访专家谈到,相关技术一旦落地,在使用中可能伴随不公平现象,比如是否所有人都有机会平等享受数字化改造的资源,以及改造后的人类在某些领域可能具有天然优势,更易造成两极分化等。因此,人机融合的相关制度规范必须走在技术发展的前面,为社会治理保驾护航。
梁正建议,明确人机融合边界首先需要明确使用目的。当人机融合用于疾病治疗、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时,通常满足四项基本医学伦理原则即可。
尧德中表示认同:“对一些罕见病群体,技术可能是他们获得新生的唯一渠道,要为他们敞开这扇大门。”
而当人机融合用于增强身体功能时,专家提出设置更多红线,根据使用场景具体分析,并遵循风险可知可控的原则,即对风险可控的增强技术可以适当放开,对风险不可预估或难以控制的则要严格限制。
梁正举例说,体育竞赛领域显然不能对人体进行增强改造,否则将与体育的公平宗旨背道而驰。在教育领域,提高智力的增强技术可能造成不公,未来风险也难以估计,因此需要对类似场景的使用加以限制。如果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摆脱学习中的重复性操作,这一类型的人机融合应用或许可行,但如何准确、科学地划定边界,必须严格论证。
刘瑞爽、梁正等表示,评估风险需要在人机融合的全过程引入伦理委员会审查机制,伦理委员会一般组成人员包括医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及社区人员和普通百姓等。对于涉及重大社会利益的典型案例,甚至需要法庭介入并通过相关行政机关审批。
不可否认,机器相较于人更加理性、效率更高、工作时间更长、应用场景更广,但也正是人类的不完美带给生命更丰富的体验,也给文明的进步带来更多可能。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人类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才得以努力提升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理想的“超人”,而是一个独特自由的自己。
原标题:《全球首位“半机械人”去世,并非结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