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变形记》:青春成长故事中的身份建构(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讲述和解释一个群体(尤其是弱势族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和视角?这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工业叙事体系中最热门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青春变形记》体现的是身份的流动和混合,而非简单化为中/西、新/旧、个体/群体之间的对抗。在北美文化环境中,自我实现和族群意识的对立碰撞在小美自信地说出“我欣然接受并采纳所有的标签”的宣言时通向一种超越二元论的可能性。影片结尾小美的选择也将这种超越进行了升华,选择封印和摆脱内心的怪兽,还是和“她”融合共存,小美勇敢地选择了后者。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排斥和接纳的过程,在西方主流文化结构中,华裔总是被固定在特定的身份中,被限制在他们的特定角色中。如何想象和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青春变形记》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最后,回到影片的母女关系议题上来。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对东亚社会的母女关系有一段鞭辟入里的分析:“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厌女》)其结论是,女儿的母亲,存在于女儿身体之中。也就是说,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因此,红色小熊猫作为小美母女之间共有的“分身”,成为她们无法摆脱的身份。《青春变形记》想讨论的是,母女间以爱的名义支配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有没有可能因爱而和解呢?小美在做最终选择时候,在竹林深处(也是文化的深处)看到的是同处青春期的母亲,那个为害怕辜负母亲期待而自责哭泣的少女。矛盾和怨恨来自共同的“分身”,也恰恰是这种共存之中产生的爱与共情,才可能使母女关系走向和解。
所谓青春变形,是小美寻找自我,生成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母亲与女儿和解、与自我和解的转变,也是族群中其他女性在女儿和母亲的角色身份中找回自己、重新发现自己的历程。
(作者王垚系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