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阅读|南希·米特福德笔下的18世纪风流人物(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四
米特福德最后一部传记是《腓特烈大帝》。这部传记生动活泼,既感人肺腑又极具启发性。米特福德对这位普鲁士国王和他所处的时代饱含崇敬和赞美之情,并将这一时代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描绘出腓特烈悲惨的童年、他在莱茵斯贝格博览群书的经历,更着力刻画他与友人(尤其是伏尔泰)的爱恨情仇——腓特烈大帝曾言:令他平生倍感荣幸的有两件事,一是他人生的最初三年能够生活在路易十四时代,另一件则是他能够和伏尔泰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与前三部围绕凡尔赛宫和男女情爱的传记不同,女作家为何会选择以“武功”著称于世的腓特烈大帝?“我对腓特烈大帝的痴迷难以用语言描述”,在写给美国学者、18世纪文学研究专家罗伯特·哈尔斯班德教授的信中,米特福德如是宣称,“然而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其他作家居然把他的一生描述得如此枯燥乏味。”——此处的“其他作家”无疑是指维多利亚时代的名人托马斯·卡莱尔。他写下了皇皇六卷本的巨著《腓特烈大帝传》。
对米特福德而言,腓特烈大帝这位英雄人物,既是一位战时领袖,又是一位古典学者(代表作《驳马基雅维利》),亦曾资助过伏尔泰,因此算得上是作家心仪的“完美”传主。英国人常常将奉行侵略扩张政策的腓特烈大帝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而米特福德则希望能够呈现作为“开明专制君主(明君)”的腓特烈大帝支持启蒙运动的一面——“从欧洲视角提供一些帮助”,从而缓解英国与德国长期对立仇视的情绪。
1740年,自称为“普鲁士第一公仆”的腓特烈大帝甫一继承王位,便发动旨在拓展疆土的对外战争。从奥地利手中攫取西里西亚之后,普鲁士遭到欧洲列强共同抵制,由此陷入连续不断的战争纷扰之中;1756年,腓特烈大帝入侵萨克森更是拉开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七年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在内政方面,他倡导政治经济改革,着力构建高效的行政官僚体系,通过改革废除刑讯逼供制度,并大幅减免农民地租和赋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无论身居何处,农民都是最受压迫的阶层,腓特烈大帝却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农民,从而赢得民众一致拥戴。然而,由于长期背负“好战”的恶名,他的对内政策往往为人所忽视,并未受到公正的评价。这也是米特福德撰写这部传记的初衷。
米特福德在小说创作中经反复磨炼而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也同样体现在她的传记作品中,即令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文风和可洞穿一切的过人智慧贯穿其创作过程之始终。在《腓特烈大帝》一书中,她成功地将一个古板执拗的“战争狂人”描绘成一位独具个人魅力的历史名人,比如他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晨5点必须被叫醒——尽管他讨厌早起,但直至他离开人世,每一天他都会强迫自己早起(并坚持吹奏长笛四次)。根据他的口谕,如果他不肯起床,宫廷侍卫可以用一块冷水浸过的布扔到他的脸上,以此促其“自醒”。诸如此类的细节刻画,使腓特烈大帝这一文学形象得以永驻读者心间,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这部描摹生动、细致入微且独具作家个性色彩的传记时产生极度“舒适愉悦”之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