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的现状与未来丨什么是濒危物种?(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濒危物种保护工具之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保护对象“物种”定义为“任何的种、亚种,或其地理上隔离的种群”。因此,该公约附录的物种列名方式,既有用双名法列出的名称,也有亚种的名称和带区域信息注释的地理种群名称。
濒危物种的保护范式目前主要有两个,一个针对衰退种群,另一个针对稀有物种小种群。针对衰退种群的保护工作,可以在消除威胁因素后恢复种群。然而,小种群面临的灭绝威胁往往是随机灾害,通常难以预测,只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才有助于避免其灭绝。
哪些“濒危”更让人揪心
从进化的角度观察生物多样性,除了查点物种数量外,从1992年开始出现“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的概念。它以系统发育树(又称进化系统树)各分支长度的总和表示某一地区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揭示了地球进化历史所遗存至今的生物财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策略重点 [2]。
伦敦动物学会整合物种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数据和IUCN受威胁等级,设立了“生存边缘”(The EDGE of Existence)项目,在2007年发布了第一份进化独特且全球濒危(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 EDGE)的兽类名录,提出全球至少有425种动物应是保护的焦点,例如穿山甲、犀和大鲵 [3]。具有独特且重要进化地位的物种,与智人(即我们人类)处在同一段进化历史中,既是地球进化积累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仰赖的财富。它们的灭绝将是地球生命史遗产和人类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
灭绝看似平常,但对特定物种而言,并不是一个容易观察并确认的现象。地球上的生物可能随时处在受到灭绝威胁的不同境遇之中。梅斯(G. M. Mace)和兰德(R. A. Lande)在1991年首次撰文探讨红色名录等级的分级标准时,将这类境遇定义为:“根据灭绝时间理论,在特定时期内,单一种群在有意义的保护行动时间尺度下的灭绝概率。 [4]”
要理解灭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中短期内评判灭绝状况,不得不说起充满争议的“功能性灭绝”。在科学上,物种的“功能性灭绝”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在自然界仍然存在,但由于种群密度过低,失去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在野生状态下尚存极少数个体,但繁衍能力和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的物种,可以被列为功能性灭绝。比如20世纪著名的灭绝物种旅鸽,营聚群生活,需要在大群体中才能成功繁殖。遭遇人类大规模猎杀后,它们的野外个体数量突然断崖式下降,再没有新生个体,在真正灭绝前经历了功能性灭绝 [5]。对于一些营聚群生活的动物,研究人员一般根据一段时间的零目击(无任何科学上可信的存在记录),推测其为功能性灭绝。比如2016年研究人员宣布,在2002年时多瑙河的鲟鱼可能已经功能性灭绝 [6]。2006年底,我国的白鱀豚被研究人员判断为功能性灭绝后,IUCN红色名录在2017年更新该物种信息时,虽然仍评估为“极危”,但用括号标注为“可能灭绝”。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