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据《宁波水产志》记载:每当春夏之交,台州“浮爿”、温州“小白底”、宁海“长衣对”,及舟山、象山、镇海、鄞县等小对、流网渔船数千艘集聚渔场。50年代大黄鱼汛时,宁、舟、温、台渔船仍常有3000—4000余艘前来捕捞,平均年产量6300吨左右。60年代年平均7100余吨。1967年高达3万吨。后面的故事,大概你也知道。机帆船作业兴起,因捕捞强度加大,忽视资源保护,大量捕捞未产卵的“进港”大黄鱼,使得大黄鱼资源渐趋衰竭。
笔者寻访多地,意外得到了一份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统计的1952年至1978年大目洋渔场大黄鱼产量统计数据。1952年,8050吨;1953年,9465吨;1954年,4115吨;1955年7065吨……1977年,12200吨;1978年,3100吨。表格的最后,一行小字看得人心头一惊:“1978年后形不成渔汛,统计停止。”不过几十年光景,大黄鱼就已经溃不成汛。到了1979年,这片曾经云集万艘渔船的海域,却只来了不足百艘的机帆船,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大黄鱼,几乎已经绝迹。
在东海渔民捕捞大黄鱼的无数战场中,除了大目洋,最值得一提的,自是那昔日威名远播的大黄鱼主渔场——岱衢洋。
从象山,一路向北,乘风破浪,辽阔的海面上,宁波渔民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这一带大陆架宽阔,西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入海口,源源不断地将鱼儿钟情的各类饵料一股脑推至此处;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更于此处狭路相逢,搏击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引来众多鱼群栖息、洄游。解放以来, “三省一市”(浙江、江苏、福建以及上海)来此捕捞者,更是与日俱增。早在木帆渔船时期,这里就已成为宁波渔民捕捞大黄鱼的传统渔场。
在舟山渔场,聚集起最多渔船的洋面,绝对是这盛产大黄鱼的岱衢洋。岱衢洋,地处舟山群岛中北部,洋在岱山、衢山两岛之间,故名。北通嵊山渔场,东连中街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素有“门前一港金(金色大黄鱼)”之称。因正对杭州湾口,海域深浅适宜、水混质肥,潮流湍急,水温适度,咸淡适中,自古便是大黄鱼产卵繁衍的理想之地。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舟山等地渔民已在岱衢洋捕捞大黄鱼。清康熙年间,岱衢洋业已成为捕捞大黄鱼的中心渔场。
现年78岁的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原总经理王松栽,就来自毗邻岱衢洋的舟山嵊泗县大洋山,“四五十年代,岱衢洋的大黄鱼可是多得不得了。每天清晨去沙滩上随便捡捡也有一箩筐了。我们村那个位置潮水比较急,有时候潮汐变化,海底的大黄鱼就会被浪从底层翻上来,涨膏了就浮到水面上,将死未死的样子,嘴巴一开一合的飘在那里,其中还有不少就连鱼膏都翻到嘴巴外头了。”据老人回忆,旺汛时,夜里岛上的人还找学生去抬过大黄鱼,价格他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是2毛钱一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