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岱山县文史资料《耕海歌》的记载中:1959年岱衢洋大黄鱼产量3.27万吨,占浙江渔场大黄鱼产量55.6%,占全国大黄鱼产量的43.7%;1965年产4.25万吨,占浙江渔场大黄鱼产品67.5%,占全国大黄鱼产量的41.3%;1967年大黄鱼总产量达到5.5万吨……
若对照笔者手头那份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统计的1952年至1978年大目洋渔场大黄鱼产量,大目洋1959年大黄鱼产量为6600吨,1965年为5500吨,1967年为3万吨,足见岱衢洋捕捞大黄鱼数量之丰。
(二)
“当时年纪小,只知道是村子里的渔民们从福建学了一项交关了不起的捕鱼技术。梆声响起,大黄鱼便大量浮出水面。一时产量大增。这才有了那些年壮观的丰收景象。后来我才晓得,那威力巨大,以一抵十的绝技竟就是让渔民们又爱又恨的敲罟作业。这是一种利用声音捕杀鱼类的古老渔法,威力霸道,简直可以秒杀一切捕鱼方式……”
上世纪50年代,浙江一带的渔民开始学习福建进行敲罟(gu,音鼓,系方言音译)作业。
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渔法,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经产生。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称罟公罟母)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发出巨大的合音。据传,声波传入海中,能引起黄鱼的耳石共振,导致昏迷死亡,船队渐渐合拢,昏死的鱼群被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便能一网打尽,产量极高。
“敲罟作业引起黄鱼耳石共振,导致昏迷死亡”的说法广为流传,在所有笔者能找到的资料及报道中,几乎都有提及,对这一现象的原理解释也是言之凿凿:“大黄鱼和小黄鱼都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古籍里称石首鱼。包裹在大黄鱼头骨里的鱼脑石,玉白色,雏鸡状,可做药材,还常被孩童当做棋子来玩,实则就是大黄鱼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渔民们就是洞察并利用了大黄鱼的这个弱点,对它们进行了毁灭性的掠夺。”
但在笔者后续的走访中,业界公认的“中国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先生却给出了不同答案。刘家富,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3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大黄鱼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国人工繁育的第一尾大黄鱼就是出自他手。刘老是个谦逊却较真的“老学究”,虽已是77岁高龄,至今仍奔忙于大黄鱼产业的一线。初见,他就向笔者纠正了不少关于大黄鱼以讹传讹的说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