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敲罟作业的原理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玄乎。利用黄鱼耳石共鸣,把鱼敲昏的错误说法,已经延续很多年了,对此我特意进行过考证。其实,敲罟作业不是把鱼敲昏了,而是利用声音对鱼群进行驱赶。大黄鱼容易受惊,一有声音,就会四处逃窜,几十条船围在一起,形成包围圈,外围的鱼四散逃走,里面的鱼却集中到了一起,捕捞就容易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五六十年代,敲罟作业确实使全国大黄鱼捕捞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彼时,在浙江一带,敲罟又被称为敲黄鱼,算得上是一种特大型海洋捕捞作业,一个作业单位人员多达200人,动用大小渔船30多艘,渔网长达120米,网捕产量高达几十吨黄鱼。作业产量高、成本低、收入大;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又能大量利用旧有工具,易发挥劳动潜力及工具潜力;改进和淘汰落后作业;变淡季为旺季,渔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些优势都成了敲罟作业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
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1957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高达162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随着东海各大渔场敲罟作业轰轰烈烈的兴起,这把利刃所带来的伤害,也迅速暴露。“这种作业方式对黄鱼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不管是大黄鱼、小黄鱼,还是幼鱼统统一律聚歼;其次是敲罟作业和其他作业之间容易发生矛盾,渔场纠纷也比较多。”
1958年4月22日,《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颁布,明确提出禁止敲罟作业。敲罟风很快得到制止。第一次敲罟风从1956年下半年始至1958年上半年基本消失,历时两年。
1960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天灾人祸,粮食极度短缺,城里人勒紧裤带过日子,不少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救鱼不如先救人”,许多渔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冒着坐牢之险,重新搞起了敲罟作业。敲罟作业使大黄鱼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和寻常人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食品紧缺的局面。
1963年3月,国务院下达《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省、地、县均予以高度重视,对坚持敲罟、屡教不改者采取了法律制裁。从1960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历时三年,浙南地区敲罟之风才彻底平息。但此时大黄鱼沿岸产卵群体已受到严重破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