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至80年代初,东海,再无大黄鱼汛。
这样的结局,显然是超出所有渔人想象的。他们不是没有想过,那些曾经在沙滩上堆积如山的大黄鱼,那些曾经多到怎么捕也捕不完的大黄鱼,有一天会真的消失于东海。他们只是没有想到,千年不易的大黄鱼汛,竟是断送在他们这辈的手中。
这许多年来,在几乎所有公开可见的报道中,人们都将东海野生大黄鱼的消失归结于“敲罟”作业。可走访时,却有人向笔者提出了这样的困惑:根据潮汕地方史志,敲罟作业在明嘉靖年间始创于饶平县大埕乡,之后陆续传入南澳、澄海、潮阳和惠来各县。但为何这种被后世认为是造成野生大黄鱼绝迹的“终极渔法”,却能够在发源地潮汕流传几百年而相安无事呢?
其实答案也并不难找。
据嘉庆《澄海县志》对敲罟作业的记载:“春夏间天晴无风,掌圈者集数十疍船出港,给以饮食,择老练者为长年(即舵公)。至洋,长年居中,众疍群而听命焉。以旗挥之,咸相率远布,令幼稚环圈击板以驱鱼。逾时,复以旗招之,使圈渐逼,而击板益急,不论何鱼,凡头有沙者,毕集圈内,困不能舒,若其头无沙,即逝矣。长年张网取之,或多至数十担,获利什伯。若所获少,俗谓之扣白圈。”
由此可见,其一,敲罟只在春夏间进行;其二,敲罟是疍民采用的捕捞方式。旧时潮汕虽然海边各县均有敲罟,但范围较小,如潮阳全县只是达濠的东湖和广澳村有罟艚,而且多在春汛进行,对资源破坏并不严重。这大概是因为疍民虽然是潮州人的族源之一,但这种“水上人家”却有些类似于西方的吉卜赛人,人数不多且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刘家富告诉笔者,实际上,在敲罟作业消失长达十年之后的70年代,仅舟山渔场每年大黄鱼平均产量仍超过10万吨。可见,在十年的休养生息中,东海大黄鱼资源已然恢复,所以,野生大黄鱼最终的灭绝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人类对资源永无止境的掠夺。
大黄鱼千年不变地越冬、洄游、产卵,东海渔民的捕捞手段却是年年更新。除了敲罟作业,其他花样百出的渔具渔法同样也不好对付。
上世纪50年代,小型木帆船,摇橹撒网,手工作业;60年代渔船机动化,拖网渔业;70年代,钢质大型渔船,渔探仪,捕捞能力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80年代,渔轮装备了更先进的助渔助航设备,与此同时,渔汛纷纷消失;90年代,中国变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渔业大国,近海渔业资源却面临枯竭!想到这些,陈员祥连连摇头,久久不再言语。拖网、围网、张网、流刺网、笼壶、延绳钓……大概也没人能比他更清楚,这些现代渔具的威力究竟有多可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