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阵又一阵的渔民号子在海上回荡。 “杀啦啦啦罗,嗨作嗨作……”“哎呀一根索呀,老少跟拉吃呀,回头三把轻呀,拖进六十里格斤。拔网更加轻呀,插杆门门亮呀……”南腔北调的,本地方言的,在洋面上混在一起,既有艰辛的呐喊,又有欢欣的快感,捕鱼劳作的感受在号子声中一一喷发,此起彼伏,豪迈粗犷。岱衢洋上,一派欢腾。
夜,给了海上的渔灯一座最好的舞台。几千艘的渔船顺着潮流排在洋面上,虽不归整,却一串一串展开。每艘渔船上的灯火少则四五盏,多达十来盏,数以万计的渔灯聚在一处,霎时间,岱衢洋上灯火辉煌,灿然若昼。 “岱山十景”之一的“衢港灯火”由此得名。可惜,如是景象,在此后十余年间,终是随着大黄鱼的消失,成为后人只可神往的“陈年旧梦”。
在岱山,怀念如是景象的,又何止陈员祥一人。无论是老渔民,还是老渔妇,只要说起大黄鱼,总是笑逐颜开,滔滔不绝。一来二去,笔者也打探到了不少只有口耳相传才能听到的事。比如岱衢洋的大黄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栖境内海域的称“老港黄鱼”,体大、鳞黄、尾部略红,一年四季渔船时有少量捕获;另一种则是从外海越冬场进去岱衢洋集群产卵的“新港黄鱼”,个头小些,色略淡白,又称“清水白麟”,是渔民主要的捕捞对象。南港与北港的黄鱼也有所区别,南港黄鱼肉肥个大,北港黄鱼个头略小,肉质更硬,口味也更加好些。
同爵溪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黄鱼汛就是这个岛上居民一年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清代诗人周庆森就在《洋生时》一诗中,有过“蓬岛周围八百里,一年生计在洋生”之句。在多数岱山渔人的描述中,这里的渔汛时节,与郑根兴记忆里的爵溪也是一般无二:海上桅杆林立,街道上行人拥挤,熙熙攘攘,喧闹声如雷贯耳。入夜灯火通明,商店摊贩昼夜营业,各类商品物资应有尽有,码头和沙滩上大黄鱼堆积如山,码头至鱼厂运鱼的路上,随地可见掉落在地上的大黄鱼。鱼厂搬运、劈鱼,腌鱼工有序地加工大黄鱼昼夜不息,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鱼腥味。据史料记载,1966年,中水公司就于此收购大黄鱼16万担(8000吨),成为历史上收购大黄鱼最多的年份。
在陈员祥的回忆中,小时候,他那位做了一辈子渔民的父亲就时常念叨起海上的事来:黄鱼叫声越大,鱼发越旺。一网下去,网里就全是鱼,多得无法形容,整顶网浮起来,也算不上什么稀罕事。甚至人还可以在网墩上来去行走,有“对水对鱼”(一半海水一半鱼)之说,但父亲却总觉着鱼应该是比海水还多的。记忆中,那时的鱼网都是用麻、棉纱织成,网里的黄鱼进的太多,就容易“爆网”,“漏网之鱼”不死也会胀胶,海面上就多了许多飘浮着的金灿灿的大黄鱼。据相关资料显示,光是1957年,岱山冷峙渔业社张网船俞安定单位,就曾一水捡到大黄鱼7000余斤。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