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②|《追鱼》: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1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六)
东海野生大黄鱼不光消失在宁波人的眼前,在全国也逐渐消声匿迹, “中国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向笔者坦言,这关键性的节点也是在这特殊的1974年。
在后来的统计中,1974年春汛,全国大黄鱼捕捞产量达19.72万吨,成为历史最高产量。但对这一数据,刘老却始终认为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1974年春,由于气温偏高,大黄鱼洄游较慢,集群位置比往年偏北些,原本是应该在长江口外的舟山渔场的,可最后却集中在了吕泗洋渔场外,济州岛的西南方,水深只有35米。一是水浅,二是鱼探仪出现并投入使用,所以这个鱼群就完全暴露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刘家富的印象中,那一汛,除浙江省2000多对机帆船外,山东、辽宁、江苏、上海、福建等多地渔船也蜂拥而至,光福建过来的机帆船就多达1000多对,全国渔船共计5000对左右,同时在海上作业的,最高峰达3500对左右。“因为捕捞海区位于公海附近,当时还有不少韩国船过来捕捞,我们渔船起网后,他就捞一点,支付部分费用。可后来捕的鱼越来越多,不少韩国船捞了鱼,直接不付钱就走了。我在东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的相关数据中看到,那一汛,韩国船大概捞走了3万到4万多吨大黄鱼,我们的统计数据虽是19万吨左右,但其实远远不止,我估计至少在25至26万吨,要是算上群众机帆船捡走的,说不定都已经超过30万吨了。”
而此前,全国全年捕捞大黄鱼数量平均12万吨左右。
在刘家富的记忆中,1974年春汛过后,大黄鱼产量当年就受到影响。其后产量逐年锐减,1986年仅有1.72万吨,仅为12年前的8.7%。
“1974年的围捕之所以会对大黄鱼造成灭顶之灾,那是因为破坏的是大黄鱼的越冬场。前几年,产卵场的破坏虽然也很厉害,但由于我国沿海产卵场面积很大,那里的鱼群是远没有越冬场来的集中的。大黄鱼越冬,是产卵后,祖孙几代一同溯饵,路径从内到外,从北到南,一边洄游,一边壮大队伍,大大小小,鱼群越聚越大,高度集中,此时围捕可以说是一网打尽。
对照刘老的观点,宁波那几年的大黄鱼捕捞数量或许就能说明问题:1974年至1976年2-4月,舟山、宁波两地,近2000对机帆船,和国营公司渔轮,在“江外”、“舟外”渔场大量捕捞越冬大黄鱼。解放后,宁波市捕捞大黄鱼年总产量在万吨上下,1974年达到2.24万吨后,1980年降至2300吨,1990年仅33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