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冰雪诗千秋家国心(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踏雪寻梅就成为文人雅士以雪为媒,激扬诗思的形象描述。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了两则关于雪与人的小品:“欲仙去”与“嚼梅咽雪”。前者说,越人王冕,于大雪天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后者则说,有个铁脚道人,爱赤脚走在雪中,高兴时大声朗诵《南华经·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塞香沁入心骨。”此情此景,和现代人见雪而喜的情形别无二致,唯一难得一见的是现代人在雪中赤脚而奔的情景。
踏雪寻梅,被古人文雅士视为人生之至境,峻洁高远。诗人与其说是到雪地里寻找灵感,不如说是深入到漫天飞雪的精神浩宇里采风,撷取大自然的精气和博大。以雪煮傲骨,显人格之美。这样,诗与人都冰清玉洁,傲岸高坚,浩然霸气,优雅脱俗,赋予自我超然的精神力量。古人喜雪的例子还有很多。晋人王恭,于鹅毛大雪中身披鹤氅,涉雪而行,时人孟旭见之,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也。”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便是雪江独钓,一股浓浓的禅意。天地皆白,河面碎冰上堆积着雪,一舟一人,什么身不由己,什么万丈红尘,都于冰雪中沉静下来。因而也成就了北宋许道宁的《雪溪渔父图》、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传世名画。如果说雪江独钓,钓的不是鱼而是孤独,那么,雪夜读书、雪山论古或雪堂对话,则传达出心与心的交流。深谙文人情趣的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雪与高士,在精神上便相通了。因此,《红楼梦》里那句“山中高士晶莹雪”,便赋予了禅的意韵。雪,本是洁净清幽的归处,是万千尘埃落定红尘。雪一来,心便安。
“冰雪为伴守关山”的家国情怀
冰雪诗词到了隋唐,呈现出最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冰雪为伴守关山”的家国情怀。《全唐诗》收录边塞诗多达两千余首,其中数百位诗人都写到边关的雪。不仅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那令人心动的冰天雪地的西部边塞奇景,激荡起诗人和读者的热血,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神奇浪漫的美丽幻景,诗人用春天的梨花比喻西北早来的白雪,这种壮美风格与为国建功的英雄气概书写出唐人的豪迈。
唐代边塞诗构成一种以汉为唐、以雪为美的文化景观,西域的沙漠、暴风、冰天、飞雪在诗人笔下淡化了荒凉与苦寒,代之以雄浑与壮美,彰显出大唐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朝气蓬勃的活力,凝聚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时代精神。如果说卢思道名篇《从军行》中尚有边关的哀怨:“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入唐以后的诗作中则多了几分自信自豪。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书写两军交战时大雪漫天,军旗黯淡模糊,朔风呼啸,夹杂着金鼓之声,烘托出战争气氛紧凑有力。王维《陇西行》中“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以关山雪景收止,更显镇定和自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