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焊死的门,他们会再打开(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科幻世界》成立于1979年,最初叫《科幻文艺》,后来才改了名。改名只是一个小动作,但也暗示着一种对纯粹科幻的追求。《科幻世界》的巅峰是2000年,发行量达38万,是世界最大销量的科幻杂志。
前一年6月,写了《尘埃落定》的阿来在《科幻世界》发表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竟与当年7月高考撞了作文题。所以2000年销量猛增,与这单“科幻事件”也多少有些关系。也同样是那一年,刘慈欣的作品第一次在《科幻世界》发表,这距他写下自己的第一部科幻作品,已经过去了十年。
2000年可以算作中国科幻的一个发展节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大批摆脱了意识形态与科普说教束缚的作者,在《科幻世界》的土壤里自由生长。刘慈欣的崛起要稍晚一些,但仍存在于黄金时代的余温里。
但即便是黄金时代,中国科幻依旧是个小众的活儿。《科幻世界》最困难的时候,只有4个编辑在岗,科幻作者在作者群体里也算少数。
有一次韩松和一群科幻作家坐飞机去成都参加科幻大会,他开玩笑说:“今天这架飞机失事的话,中国科幻全军覆没。”
即便十几年后大刘获得了雨果奖,他仍旧认为,“今天的科幻写作跟十几二十几年前没区别,真正的科幻读者不多。现在写科幻的估计有一万多人,有名气的二三十人,有影响力的作品更少”。
与其他一些作家不同,科幻作家很少全职写作,因为养不活自己。《科幻世界》曾经稿费最高也就开到千字两百,大刘一度稿费只有千字八十。像韩松,也是一边在新华社当记者,一边从事写作。
科幻就像一条越流越窄的河流。2001年到2008年,至少有10本科幻杂志停刊。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文学,玄幻、穿越、历史、修仙等多种门类蓬勃发展,科幻始终小众。
但也始终有人在坚持。
2010年,《科幻世界》遭遇第一次倒社风波时,公开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科幻,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时刻。”
事实上,背水而战一直是中国科幻的宿命。当年的《科幻世界》,不乏舍弃了高薪,到杂志社来做一个月薪1800元编辑的人,也不乏退了休的老员工,仍旧一颗心挂在《科幻世界》。那群爱科幻的人聚集在那片理想之土,守护火苗。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