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挤血的帝国奶牛—明朝江南的“特殊”待遇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历史心发现 历史心发现
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南方向转移,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隐然成为了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心,“江南熟,天下足”,甚至“苏湖熟,天下足”,尽管明后期也产生了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江南地区仍依靠着高度发达的耕种技术,以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所谓的帝国中央贡献了其他地方难以想象的赋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江南读书人的数量和质量都冠绝天下,然而,这些人并没有因为本地区高额的赋税而被照顾,相比其他省的考生,他们要为获取仕途入场券付出多出许多的努力。

吃草挤血的帝国奶牛—明朝江南的“特殊”待遇


“待遇”
苏州、嘉兴、湖州、杭州和松江五府地理上连成一片,如今却分属苏南浙北,是江南地区最富饶繁华之地,其中又以松江府为首善之地,“松江一郡耳,岁赋京师至八十万,其在上海者十六万有奇。重以土产之饶,海错之异,木绵、文绫、衣被天下,可谓富矣。”松江是天下闻名的产米区,除了土地和气候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江南百姓吃苦耐劳,勤于动脑,充分利用了每一亩每一寸的土地,“江南园地最贵,民间莳葱薤于盆盎之中,植竹木于宅舍之侧,在郊桑麻,在水菱藕,而利薮共争,谁能余隙地。”在如此规划下,松江府470万亩地的水稻产量能达到900多万石,平均2石一亩。
不仅粮食产量骄人,松江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尤其是棉花,早在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到了徐光启的年代,松江上海一带的棉花种植蔚然可观:“海上官民军灶,垦田凡二 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在如此富足产量的基础上,松江地区的经济作物商品经济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手工-纺织业,“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当时全国每年“公用”和“上供”大概需要6-700万匹布,松江一府之地就能贡献200万匹以上,民间买卖尚不在此数中。大概总数不会少于500万匹,有人甚至认为超过千万匹,所谓“松郡所出,皆切于实 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无论是棉布、鞋袜、头巾、还是被子,服饰,应有尽有,所在不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