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访谈|梁鸿鹰:时代是为在场的写作者准备的(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梁鸿鹰:我倒不认为磴口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山西话。我们那个地方的方言,无论发音还是词汇,都比较接近陕西榆林,或陕北一带的人说的话。和我们一河之隔的鄂尔多斯一样,口音与陕北人更相像。小时候形成的口音,我当然不会忘,这是我真正的“母语”,哪能忘记呢?一张嘴就能说出来,虽然土,但也是家乡所赐,像自己的容颜一样,无法摆脱。我很少把方言用在作品中,如果使用,那也是偶尔使用个别词汇。
青年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离开的方式,你是因为上学才离开故乡的吧?如今磴口还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的人物和记忆?
梁鸿鹰:应该说,家乡、故乡,是在长大之后被离开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生活一辈子就不叫家乡或故乡了。我是因为上大学才离开了故乡。事实上,离开故乡,到大城市,具体说是到北京工作和生活,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也是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我为此目标而持续努力,做到了矢志不渝。如今已经没有亲人在磴口那里生活了,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中小学同学、老师。我念念不忘的人,大多都离开了磴口,他们有的是我父母的朋友,有的是我的亲人们。但对家乡的记忆是永远的,书店、邮局、“小游园”(街心花园)、“西副食”门市部、县医院、三完小、一中、红旗电影院,围绕这些地方的记忆,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青年报:你是什么时候真正定居北京的?你记得第一次进北京是什么感觉吗?你最近一天在北京的经历又是什么感觉?你感觉有哪些变化和不变的地方?
梁鸿鹰:我是1990年真正定居北京的。第一次进北京的感觉是非常自豪、非常兴奋。那是1980年夏天,高考失利后,为了给我散心,我大姑给了100元,让我在北京美美地玩了二十多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当时主要住在我二姑家,她在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工作,住在北沙滩附近,很荒凉偏远,有时候也去四叔所在的新华社住几天。我发现自己能很快融入到北京的生活节奏之中去,普通话学得快,说得流利,几元买一张月票,拿一张地图就能坐车找到旅游点,应付旅游很轻松。我最羡慕北京人的说话和他们的打扮,觉得有一种很难模仿、让人羡慕得心痛的“洋气”,外地人眼中的所谓北京人的傲气我当时体会并不深。这些年来,北京真的是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更漂亮、更洋气、更富于朝气了,大型的购物中心、漂亮的吃饭的地方,包括北京居民多样的穿着,与其他各个地方一起发生变化。
但北海、景山、天安门、颐和园这些老景点,好像变化并不大,大型书店有所增加,遗憾的是街头小书摊完全消失,小书店越来越少,像国营新华书店、邮局那样呈现全面衰落的态势,报刊亭也越来越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