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访谈|梁鸿鹰:时代是为在场的写作者准备的(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青年报:有一个人群叫“北漂”。你们这一代人,学生时代以后,几乎整个人生都在北京,现在有没有“漂”的感觉?作为一个文化名家,你怎么看待北京这片土地的?你文学的故乡在内蒙古还是在北京?
梁鸿鹰:因为到北京一开始就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倒是没有多少“漂”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到北京那几年,收入少,住房困难,交通不便,感到生存压力大,但生活毕竟一步步在好起来了。我们对北京越来越喜欢了。住在北京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北京是包容、吸纳和成就之地,同样是奖勤罚懒的地方,应该珍惜在北京的生活,北京这片土地我不能辜负。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故乡是自己的经历,是我经历过和经验过的所有事情,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地方,我上大学、读研究生和工作之后的事情大多还没有写,还不能武断地说自己的文学故乡是内蒙古还是北京。
青年报:《当代》2020年第4期,刊发了你的散文《1978年日记所见》,你在当年的日记里写道:“高考像是亮在前面的一盏灯,发着光,指着路……”那时候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你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想法和高考经历吧。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假设没有遇到这么好的时代,你估计自己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梁鸿鹰:我参加过三次高考,第一次是在1979年,第二次是1980年,1981年夏天我第三次参加高考,是在陕坝镇,读奋斗中学的补习班,住在我大姑家一年。我由理科改为文科,对政治、史地、语文、英语几科很有信心,被别人视为畏途的写作文,在我看来根本就不算是个事情。英语掌握得也很好,能看得懂英语读物,口语也不错,让大家羡慕。但数学依然是弱项。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考上,这是命运眷顾我的唯一一次机会,我不能失去,也不可能失去了。但我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还是不敢选择区外的学校,而是选择了区内最好的学校——内蒙古大学,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唯一全国重点高校。其实我这个分数可以被北京对外经贸学院之类的学校录取。所有院校我都是中文系和外文系同时报的,我的英语口语考试成绩很好,好像是满分。不过我最后还是选了中文系(即汉语系)。
假如没有被高考所眷顾,我可能至今还生活在内蒙古西部那座小小的城市里,像我父亲所经历的那样,为了得到内心的宁静,成天与人们在酒桌上周旋,永远急于抱团取暖,永远担心没有朋友,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圈子”的身上,而且慢慢地,在随波逐流之中快速衰老,自己都早早地讨厌自己了。

上海访谈|梁鸿鹰:时代是为在场的写作者准备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