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于礼者:传统婚礼仪式专家的知识传递与当代实践(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二 传统婚礼仪式专家的历史考察
传统婚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制度、儒家思想和民俗生活互动的产物。礼俗互动铸就传统婚礼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以及既庄重又喜庆热闹的风格。传统婚礼既传达着儒家人伦观念,又承载着民众趋吉祈福的心愿,体现了人生过渡的仪式内涵。作为传统礼仪实践的一部分,民间社会的传统婚礼实践也是多元仪式传统的混合体,繁杂的礼仪需要具备专门知识的习于礼者参与仪式展演,承担引导赞相之责,张罗礼节应酬。考诸史籍,传统婚礼仪式专家也有着亦礼亦俗的丰富面相和复杂构成。礼生、阴阳先生等来自不同传统礼仪系统的仪式专家,以及其他习于礼者都参与到传统婚礼实践之中。其中,女性仪式专家尤为突出。
(一)礼仪经典、文人礼书中的婚礼仪式专家设置
传统婚礼是一个漫长的仪式过程,包括议婚、订婚、成婚等诸多环节。《仪礼·士昏礼》在后世的礼典制作、文人礼书撰作中,起到了典范作用,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礼仪结构和框架。在《仪礼·士昏礼》中,往来于双方家庭之中的媒氏、使者,在婚礼仪式中赞唱引导的赞者、摈者、执事等,以及引导女方新人的姆,贯穿整个婚礼始终。婚礼之中使者、摈者、赞者、祝等角色,与《仪礼》其他篇目之中的设置相同,都起着引导、辅佐、赞相礼仪的作用,承担着仪式专家的职能。《仪礼·士昏礼》中的女性礼仪专家“姆”的设置则是独有的。“姆”是陪伴在新娘身边的年长女性,在《仪礼·士昏礼》中共出现了四次。在成婚之礼中,姆一路陪伴出嫁女子,从出门直至入房。郑玄、贾公彦皆认为,姆是教女以妇道之人,教导应行之礼。根据《礼记·内则》,姆不仅出现于婚礼之中,也陪伴在周代贵族女子生活的不同阶段。
在后世,姆逐渐剥离了贵族女子陪伴者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传统婚礼中的女性仪式专家,承担赞唱引导礼仪的职能。

习于礼者:传统婚礼仪式专家的知识传递与当代实践


《仪礼·士昏礼》书影 景明徐氏翻宋刻本
郑玄 注 陆德明 音义
(图源北京大学-字节跳动古籍开放文本库)
在宋代以来“礼下庶人”的进程中,国家礼制、文人礼书都对婚礼仪式专家进行了设置。司马光《书仪》中的“婚仪”以《仪礼·士昏礼》为基本构架,也承袭了其中关于礼仪赞相者的设置,使者、赞者、摈者、姆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角色所行使的职责,与《仪礼·士昏礼》相较,只有繁简的不同,并无实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在于,为了简便并因应士庶实际,司马光《书仪》中的使者、赞者、摈者、姆、祝等都是由谙熟礼仪的亲戚子弟或妇女担任。后来的文人礼书如《朱子家礼》《文公家礼仪节》《文公家礼会通》等大多遵循司马氏对婚礼的设置,以简便和谙熟礼仪为原则,择亲戚子弟习于礼者引导赞相礼仪。同时,宋明家礼著述多处提及由亲戚妇女习于礼者担任赞者之职,以引导婿、妇行礼。明代汤铎在《文公家礼会通》中,则明确提出“女赞”的称呼。另外,相较于《仪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