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论文|路风: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4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认为,采用事后解释无助于理解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功。所谓“事后”,指的是对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已经形成基本社会共识之后。相应地,“事后解释”指的是研究者并不深入观察和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从事后的结果出发,为其原因“找出”一般性的解释。事后解释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以事后表现出来的做法作为事件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变量。例如,从中国高铁发展的“事后”看,国家或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既引进了技术又实施了自主开发,等等,于是就有文献对这些成功因素进行罗列。但这种解释无法说明这些做法之间的关系,更不可能说明行动主体为什么会采取这些做法。例如,把中国高铁的技术进步归因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说法就是对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两种做法的罗列,它既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高铁发展会在特定时刻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开发,也无法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种是以“普世真理”的框架来解释事件的结果。例如,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下,既然经济激励和有利于市场交换的制度重要,那么从这个框架出发,中国高铁的成功就一定是做对了这些事。这种解释似乎没有错,但也没什么用(严格地讲是无法证伪),因为它无视在特定语境下影响了事件结果的特定变量。例如,与中国汽车工业相比,以央企为主的中国铁路装备工业在市场化和经济激励的程度上都更低,但中国社会对后者的成功形成共识,却对前者充满争议。事实上,铁路装备工业与其他任何中国工业一样,都处于基本相同的制度框架或条件之下,因而很难以制度来直接解释特定工业在特定阶段发展绩效的差异。如果限定时间和空间,那么脱离工业发展特定过程的制度解释不过是常量解释变量。
称之为“事后解释”是因为这些解释只能在事后做出,否则没有意义。例如,在中国社会对于高铁充满争议的阶段,仅仅罗列高铁建设的实际做法并不能证明这些做法是对还是错,而“普世真理”对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演进过程更是无关痛痒。换句话说,事后解释因为脱离对于特定行动的理论判断而缺乏预测能力,也就无法回答中国高铁发展在某个关头面临的特定问题——技术发展是应该走引进路线还是自主开发路线?政府是应该加大投入还是谨慎为之?为什么高铁的未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层次上的创新,而在系统集成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创新边界是改进体制的关键等等。因此,事后解释没有能力参与政策辩论,只能等待结果形成之后才能采取立场。此外,事后解释因为忽视在实践中产生的特定问题,所以无助于找到通向理论创新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因为事后解释脱离了特定事件的特定过程,所以最终不能识别决定事件结果的关键变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