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内课堂|巴赞、雷乃与电影(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然而,对于雷乃在表达形式上有高度自觉,这已经是一种公设,根本不需要再特地强调;但是像上述举例在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仍需要一定的观影经验,或说,解读经验才能得到更多层次的欢愉。这其实也正是雷乃给观众带来的挑战。
所以我便在想:何不趁著雷乃百岁冥诞将至的机会,开一门课来讲雷乃。
但又像我所言,雷乃其实并不难懂,先掌握到他美学的某种特征,其馀的就看每部片怎么处理。这也是为何,即使找不到中文参考书,不太会对研究雷乃带来多大的障碍;再说,跟他合作过的罗伯-格里耶和杜拉斯凭藉他们本人的重要性、影响力,也有很多书籍可供参考,像罗伯-格里耶出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文学剧本,还有他的访谈录,杜拉斯也出版了《广岛之恋》剧本,也有她访谈与各种关于电影的文献集结;但无论如何,任何研究的方式都比不上直面作品来得有效。

肥内课堂|巴赞、雷乃与电影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由于创作的时间将近70年,作品风貌也几经变化,雷乃的创作粗略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用“短片”来定位第一期是比较好界定的:1959以前,按IMDB的列表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应该是雷乃小时候用拍的尝试性作品,稍微正式一点的作品应该始于1946年。
第二期也算容易界定,从1959年的《广岛之恋》开始,到1968年的《我爱你,我爱你》。这段时期作品很容易看到雷乃利用蒙太奇不断地延扩电影中的时空职能。在一般都会看成“闪回”的《广岛之恋》,雷乃坚称这片中没有闪回,于是我们只能理解为蒙太奇是为今昔并陈服务的。
随后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索性不给观众时间的定位,这么一来观众就再也无法定义片中时序。不过,再后的《莫里埃尔,或,归来的时间》则在偏执的“顺序”叙述中继续开发蒙太奇为叙事带来的节奏游戏。《战争终了》因为有主人公对自己往后行动的担忧,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闪前”――未来式影像的召唤。
至于《我爱你,我爱你》被裹上科幻片的包装,让自杀未遂的主人公不断地来往当刻与过往的一小段区间。这段时期就称“蒙太奇”期吧――虽说雷乃从短片创作开始就一直是激进的蒙太奇实验者。
第三期或许算是雷乃的一次过渡期,尽管跨时比前两期都长:1968~1982年,笼统称为“前阿泽玛”期。这段期间他只拍出三部长片:政治传记片《史塔维斯基》、一位作家以虚构来缓解病痛的《天意》,以及人类行为模式探索的类科教片《我的美国舅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