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摘|演员的自我修养:体验派与表现派(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好书·书摘|演员的自我修养:体验派与表现派


(《西游记》中,“猴化”的唐僧和“唐僧化”的悟空)
吴京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片《攀登者》中,出演中国登山队队长。他为了让自己获取真实的雪域高原生存环境的亲身经验,在电影开拍之前的2019年1月,特意赶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那里海拔高达5 000多米。为了尽快适应队长的角色,他还聘请了职业登山者进行指导,学习、熟悉登山必需的技巧和本领。在半个多月的实地训练中,他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登山“实战”经历,更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感触和理解,在高原之上,人的渺小与自然的广袤,令他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这正是登山队队长的内心历练和性格写照:冷酷、广漠、孤寂而热血、坚毅、无畏,所面对的对手不是山峰而是自身,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攀上巅峰。吴京的这段“体验生活”的经历,助推他从内心世界去融入人物形象,促使他与所饰演的角色成功地“合二为一”。

好书·书摘|演员的自我修养:体验派与表现派


(《攀登者》海报)
“2
何为“表现派”?
与“体验派”不同,作为表演艺术的另外一大派别的“表现派”表演,其并不强调演员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演员要在内心中先构建出“角色的形象”,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象,进而让观众认同这个人物、从中受到触动,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和沉湎于所饰演的角色之中。
“表现派”理论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上最主要和突出的主张就是“间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演员要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融化于角色之中,演员要能够随时进入角色又随时跳出角色,演员在面对观众时,要若即若离、自由驰骋。这样,演员就会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演员既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这也就意味着,“表现派”不提倡演员下意识地生活在故事的规定情境里,而是强调要“跳出来”拿捏和设计人物。这就需要演员在准备角色阶段注重研究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生活依据,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适宜、最恰到好处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表达。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