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让我们迷恋的,是那个近在手边的魔法世界(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哈利·波特》构建的这个“魔法异化”或者说“技术魔化”的仿真世界,可以提醒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魔法与科技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方面,我们常常会说,现代文明是经由科学世界观对于巫术世界观与神学世界观的清除和取代,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通过所谓的“驱魔”和“祛魅”建构起来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经由一个殊途而同归的进向,利用技术来实现并替换魔法/巫术的目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乃是“魔法技术化”的过程,是技术替补巫术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当代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产品中被“人为地复活”的巫术,也就不可能回归它的起源,而只能是在历史性的延宕与变异中被作为技术的仿真与替补,投射着置身于后工业社会与新技术革命进程中的人类对于“技术魔法化”的体验、想象、迷恋与焦虑。
就此而言,《哈利·波特》这个仿真游戏所创造的“魔法——现实”意象场所,并不是现代“成人”为确证自我、寻求庇护、获取抚慰而构想的“童话净土”,不是与现代性世界二元对立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也不同于托尔金幻想的纯架空的“第二世界”,而是一个弥合、混淆界限的魔法异化/技术魔化的仿真世界。罗琳正是通过对这种仿真世界的精心雕琢,终于觅得了可供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现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
作为一部以正邪对抗为基本框架的奇幻文艺作品,《哈利·波特》包含着一套灾难与救赎的情节结构。
其中的灾难蕴含着作者对于伏地魔及其“魔法即强权”的政治实践所代表的以纳粹法西斯为历史原型的技术极权展开的反思和批判。
而哈利以“爱的魔法”与缴械魔法来对抗伏地魔的弥赛亚式救赎,则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以爱的力量对抗死亡驱力,以追求平等、包容多元的态度反对偏见与歧视,以本真的“向死而生”的生存论筹划来反抗技术系统的异化。
这使得《哈利·波特》现象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矛盾的一个绝佳的象征。
现代社会的基本悖论就在于技术系统的现代性与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之间的悖论,而看似吊诡的《哈利·波特》现象,正是象征这一悖论的生动的寓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