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各类关系的空间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张者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的主题,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拯救一棵胡杨树。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因为一棵胡杨树的移入,展开了这一系列关系。结尾回归到无、空、死,一个轮回,其间已有了别样的精神。这是一个“我们”成长的故事,蕴含悲悯之心,敬畏之心。
拯救和成长:人与树的故事
——读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
文/谢志强
胡杨树,506,胜利渠。这是张者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中的三个独特地标。他写了人与树——一群小孩和一棵树的故事。
《山前该有一棵树》,叙述的人称和时间的处理颇有意味。由第一人称的复数——“我们”和现在时(“这时”,“第二周的星期三”等)展开和叙述,其中时有跃出,出现“我”的具体介入,但又很快恢复到“我们”,仿佛个体消失在群体的“我们”之中,故事展开到一半篇幅的时候——游泳课同学们沉浸在水中,突然,一转,仿佛那渠水,是岁月的流逝,点出“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去游泳池游泳”的习惯。于是,现在时变为过去时,随后,时而出现“长大后”,直至胡老师之死后的“多年之后”,是以现在时的“我”写过去时的“我们”,而现在时又是过去的未来时,这意味着“我们”的成长,“我”的成熟。故事以此行进,个体的“我”回忆集体的“我们”那段寻找拯救一棵胡杨树的故事。怀念一位老师,怀念一棵胡杨树,并且将两者统为一个生命的意象,虽死犹生。

构建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各类关系的空间


寸草不生的裸山,更别说有树。胡老师却让学生无中生有,布置的作文是写树,就像当今的小说,没事怎么写——没有一棵树,怎么写树?这样“我们”望窗外的裸山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此话,如创世神话。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一棵胡杨树的移入,展开了这一系列关系。结尾回归到无、空、死,一个轮回,其间已有了别样的精神。这是一个“我们”成长的故事,蕴含悲悯之心,敬畏之心。
小说中的补鞋匠巴哈提,“巴哈提”是幸福的意思,而生活中他相当艰辛。由此,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疆的民歌,相当多唱的是现实中的缺失,表达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将荒漠开垦为绿洲,是张者和我的父辈实践的结果,小孩也继承了这种精神:无中生有——山前该有一棵树。现实缺失什么,文学就补充什么,这就是文学的时代精神。那片神奇的土地,最突出的关系是人与环境,《山前该有一棵树》集中表现在人与树的关系,进而,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几十年后的“我”,在游泳池中还习惯先喝几口水,却拉肚子了。那是在胜利渠游泳喝水的习惯。张者不经意地逸开一笔,形成习惯带来的错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