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各类关系的空间(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这种戏剧化还落在葬地:胡老师葬入胜利渠边那个移出胡杨的坑,进而,“胡老师的孤坟边真长出了一棵胡杨树”。学生围在树下(树长得那么快吗?),背诵那段《诗经》,调动所有的细节,并且环环相套,还用力发挥诗意的抒情——渲染升华胡杨树的意象:向死而生(那关于树像什么的一组并列句)。这跟前边的简约、克制的客观叙述形成反差。此为“枪响”一种:强化悲剧的效果,树之死和人之亡融合,聚焦在一个点,填补了那个坑的空。“我”吸收了童年时的诗歌营养,当年以诗歌鼓励一棵胡杨树,现今以诗情缅怀一位老师。可谓诗情飞扬。这是“重重地放下”的写法。
作家的写作,可归结为怎么看,怎么写?即作家以什么视角(观念)观察世界,又以什么方式表达世界?其结果有两种形态(也是概括世界的方法):戏剧化,碎片化。前者为有戏有事,后者为没戏没事。当代小说作家面临的难题:没戏没事怎么表达?

构建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各类关系的空间


当代世界短篇小说,契诃夫是一种强劲的传统,爱丽丝·门罗、雷蒙德·卡佛等经典作家强化了这一脉,没甚“大事”,却写得惊心动魄。卡佛说过,当一个作家对世界有了独特的发现,那么,就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表达。卡佛讲究人物“内在的紧张”。张者的《山前该有一棵树》,没有树,移来树,写作文,关心树。胡老师带领一群小学生寻找、拯救一棵树,是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人物的“内在的紧张”。叙述简约、朴素、有趣,没有戏剧化的刻意。但是,结尾处突然一块飞石的反转,情节转入戏剧性。关键是:人与树的“内在紧张”——关怀树的生长也是人物自身的成长,那么朴实而自然地展开,到了结尾,一块精准的飞石,却是外在的情节。小说中“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我在看到外在的巧合的戏剧性死亡之外,更愿意琢磨死亡的文学价值和意味。
原标题:《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构建无与有、空与实,生与死、得与失各类关系的空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