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一辈子的他从不需要观众,却被时代厚爱(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但即使如此,戈达尔在电影领域的表现仍然是杰出的。他始终在探索着电影表达的各种可能,从不屑于迎合任何人。
他会在电影里随机插入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画面甚至字符,会让角色突然即兴表演看似与剧情无关的行为,会让角色的对话变成两个人的喃喃自语,以表达那些孤独疏离。有时,他甚至干脆让噪音遮盖角色的对话,让噪音成为电影语言,《芳名卡门》里就有以海浪声遮蔽对话的片段。
这种颠覆的本质,早已超越了电影领域。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968年“五月风暴”期间,罗兰·巴特的那句“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那么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
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亨利·朗格卢瓦之所以认为电影可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两种,正是基于这一颠覆。
有人或许会觉得奇怪,为何法国新浪潮如此璀璨又如此执着于颠覆。它显然离不开当时法国社会的背景,二战后,法国受困于负债,与美国签署《布鲁姆-伯恩斯条约》,其中包括了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好莱坞电影随即在法国倾销,也让法国本土电影变得商业与庸俗。
可是,法国年轻人显然不需要这些歌舞升平的粉饰,他们更需要反抗精神,需要电影表达他们的痛苦与愤怒,这也使得新浪潮从一开始就有了颠覆性质。
很幸运的是,戈达尔与新浪潮都成功了。正如有人所说:
“戈达尔是电影界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而电影对于60年代的意义,就相当于艺术之于‘一战’后的一代——反叛、浪漫,代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当然,作家阿城曾经说过:“欧洲就是因为有高阅读水平的知识分子过早地介入了电影,这给看娱乐电影的观众造成了心理压力……最极端的就是作家电影。”这句话陈述了一个事实: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戈达尔。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无法欣赏戈达尔。戈达尔乃至新浪潮,从一开始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趣味,是掌握着话语权的中产阶层所认同的审美,从来就不是大众的口味。
但这真的重要吗?我永远相信,没有看不懂的电影,只有无法在事物中找到乐趣的人。就像《女人就是女人》里的那个桥段:两个人赌气时该怎么吵架?可以轮流扛着落地灯,在书架前找书,用封面上的词句来骂对方。没点文化,还真的无法成就这场面。
我想,这是戈达尔为自己定义观众的一个测试吧,能做到的,才是他的观众。
图源 |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