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里的山西(宋旭)(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若郭注成立,则周穆王一行大可沿黄河过风陵渡而东行至洛邑。没必要再向北折返至下语所述之“髭之隥”(可能为恒山一处隘口)和“钘山之队”(今井陉一带),且下语所用之辞为“天子南征”而“升于髭之隥”。这与郭注所言是相互矛盾的。
余以为此处“雷首”及“雷水”,当为今朔州境内之“雷头山”(亦作“累头山”)和黄水河(桑干河一级支流,古称灅水)。如此,其后辞“天子南征”而“升于髭之隥”才能成立。
同时,此处穆王所曰“雷水之平寒,寡人具犬马羊牛。爰有黑牛白角,爰有黑羊白血。”其中的“雷水之平”何解?结合前文“焉居愚知之平”,笔者认为,这一带曾经有一个称作“平”的部族,可能已融入焉居(焉耆)或愚知(月氏),其领地曰“平”。按上古部族迁徙,其迁出至新领地者曰“大”,留在旧地者曰“小”。故而战国至秦汉之间,月氏西迁后,留居河西及湟中者称“小月氏”,而徙至西域者称“大月氏”。今朔州市朔城区有地曰“小平易”,或为“小平邑”之讹。今大同市附近,战国至秦汉之间,先后有平邑、平阴、平城、平舒之邑。一种可能是,当焉居(焉耆)和愚知(月氏)西迁时,平族部众不愿相随,一部分留居原地,大部分脱离焉居(焉耆)和愚知(月氏),向东迁徙,并在今大同市附近驻留一段时间,又向东北迁徙而去。这个过程,也许要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来完成,却也在今朔州市朔城区留下了小平易(邑),在今大同市及周边留下了平邑、平阴、平城、平舒,在今北京市东北至辽西一带留下了右北平等诸多地名
以此为解,则“雷水之平寒……”不难解矣!其义为“雷水(灅水)上的平族领地,向为苦寒之地……”
紧接,即上文所提之“下语”:
癸亥,天子南征,升于髭之隥。
丙寅,天子至于钘山之队,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命毛班、逄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 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
其语谓:癸亥之日,穆王驱六师之众向南,进入恒山一处叫作“髭”的隘口。此处的“髭之隥”,余疑其即今应县大石口或小石口。因为“髭”古音读若“se”,与唐宋以后的“石”音非常接近。可能是因为“髭”难写,或者其本身就是音译字,后世以“石”字记之。
翻越“髭之隥”后,穆王一行继续南下,沿滹沱河一线,于三天后的丙寅日,到达钘山之队。在这里,穆王令六师之众于山道两旁扎营休整,命毛班、逄固等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七天后,周穆王接到东夷叛乱的消息,于是“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按郭璞注,翟道在陇西,谓截陇坂过。余以为非也),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成)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