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报道|不确定的环境,心理咨询有用吗?(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沙沙是李松蔚的图书编辑,一个声音温柔、对占星学颇有研究的女士。她策划的第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截止目前卖了300多万册,在2021年图书畅销总榜中显得格外突兀,是前15名里唯一一本商业出版图书,以及唯一非国家政策解读类图书。
这本书从19年初开始策划、编译,20年夏天出版,首印只有6500册,无人料到它会成为这两年小小的出版奇迹。在沙沙看来,传播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同事发在小红书的一篇帖子,标题是“这本书救了今年的我”,后面跟着三个哭脸emoji。这个账号平均点赞量不到50,但这条帖子很快冲到了3万赞,“疫情后的环境气氛,每个人的心理焦虑,那些描述不出来的东西,终于被看到了。”沙沙说。
一本书和读者的目光相遇只有几秒钟。在封面醒目的绿色圆形贴纸上,沙沙提炼了两句话,一句关乎权威,“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一句关乎和读者的关系,“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会给你答案”。销量随着宣传效应叠加上升。很快,一条抖音视频就能卖出几万册。
一年后,沙沙策划的第二本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出版,同样关于心理咨询,关于在那间房间里,人如何艰难地觉察、成长与改变。这本书豆瓣评分达到了9.0。
多位图书编辑向我总结,纵向对比图书市场,心理学书籍常年热销,《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经久不衰。但以往热门的心理学书籍,注重心理学的道理和方法,它满足的是在激动人心的发展时代,人们自我进取、自我改变的愿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其实早在2012年就曾引入国内,一直是冷门图书,只有寥寥专业人士关注。
疫情之后真正的变化是,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书籍变得流行起来。畅销书《了不起的我》作者、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觉得,除了对心理咨询本身的好奇,这反映读者的需要正在从“工具化”变得更“情感化”,从“改变自己”变成“了解自己”。大家不再满足于了解“应该如何”的心理学道理,而想更深地走近和理解一个人困惑的经验,理解一个人转变过程所经历的细腻的探索历程,“人们正在学习自我关照、自我照顾”。
李松蔚则直接把“自我改变”的压力降低了最低,他的新书写道,“有5%新的经验已经很好了”。
如今,原生家庭、巨婴、精神内耗、回避型人格等等变得人人都能聊上两句。它们的流行记录了不同社会阶段以心理学为工具,我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一个十年,心理学曾经和成功学糅合,人们关心精进,关心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也曾经和国民性糅合,人们需要与父母、家庭分割谋求个人发展,需要知道“为何家会伤人”,这曾让武志红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心理咨询师。这两年,人们似乎一方面在婚恋上为解决亲密关系的冲突寻求方法论,一方面在职场上苦苦挣扎于“卷”和“躺平”之间,需要价值支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