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年近百岁的老人孙得正,喜欢讲骆驼,喜欢讲拉骆驼的故事,喜欢讲包绥大路,喜欢讲迪化口外,喜欢讲陕西泾阳马合盛的茶,喜欢讲雅布赖王爷府的盐……他忘情讲述的时候,旁人无法插话。从他记忆里喷薄而出的,似乎并不是几十年前的过往,而是散落在空旷寂寥的戈壁滩上无法数得清的骆驼“把子”,瞬间聚到一起,熙熙攘攘,挤挤挨挨,迎面而来,让听者躲闪不及。
一、驼把式孙得正
“天爷亮得了,赶紧起,起来上垛子……”
98岁的老太爷孙得正坐在热炕上,又说了一句突兀的昏话。身后搂着他喂饭的五爷,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话,虽是昏话,却是孙得正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经历。孙得正从少年起就开始拉骆驼,挣脚钱,一辈子走南闯北,跑过不少地方,有过许多经历。没人能够理解他对驼队的感情,他对那段在沙漠、草原、城市、乡村的各个族群间往来穿梭的岁月的魂牵梦萦。在说着昏话的时候,他心心念念的,也还是他的驼队。
2018年2月,当笔者怀着对骆驼客文化的痴迷,再次来到甘肃省民勤县泉山镇复明村拜访孙得正时,却不料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再也没法酣畅淋漓地讲述他在驼道上的经历了。他的儿子五爷一边喂他吃饭,一边说:“来的迟了,你们……”
孙得正和众多民勤骆驼客一样,默默无闻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年轻时在西北的山川、大漠之间连通着或近或远的各个地方、各方民族,见证了那个年代以驼道为纽带连接起来的河西走廊周边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交融。
这些经历在骆驼客的一生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西北,大量民勤人像孙得正一样,从小就去外地放骆驼、拉驼队,很多人就因为拉骆驼而留居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回到民勤的老驼客们,生活中也往往沉淀着驼道上多元文化的印记。孙得正家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会吃“棋蛋子”(一种蒙古族民间油炸面食),他讲故事时会突然冒出几句蒙古话或“回回话”。他的讲述总会把听众不知不觉地带到那多元文化交织的驼道岁月中。

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二、民勤、骆驼与驼道西北大片的沙漠戈壁为双峰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畜力的开发利用。游牧民族驯化骆驼,利用骆驼耐干渴、体力强的特点,将其作为游牧转场时的驮载工具。《史记》中就记载了匈奴人的奇畜“橐驼”。据《居延汉简》记载,西汉末年在居延屯田的汉人也开始饲养骆驼。后来西北地区的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的频繁交往中也学会了将骆驼作为脚力。大致在唐朝时,西北地区已经有了供驼队使用的“站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