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不老乐魂的交响人生(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几年的文工团生涯,感受自民间的各种音乐元素,给郑小瑛留下了一生铭记的感悟:音乐是人民创造的,音乐家来自普通百姓。初到开封,郑小瑛看了春节、五一等节日由工农组成的锣鼓宣传队,小伙子们在冬日里光着膀子,打击出撼动人心的锣鼓节奏,那种精气神令她十分羡慕。
后来,她随队伍到少数民族地区慰问演出,陪同的少数民族翻译一路走一路唱,到了住地,大家都休息了,两位翻译拉条板凳坐在门口还要唱。那段经历让郑小瑛体会到,音乐是他们的生活需要,也让她进一步理解了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1952年,在文工团里负责 “打拍子”的郑小瑛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1955年的一天,学校人事科通知她立即去会客室,接受苏联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面试。面试出奇的顺利,她也成为苏联专家授课合唱指挥班中唯一的女学员。从此,郑小瑛再也没有放下过指挥棒。
5年后,郑小瑛又被选派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师从知名教授尼·安诺索夫和格·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2周年时,在安诺索夫帮助下,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场庆祝音乐会,上半场演出中国作品,后半场则突出中苏友好的主题。
1962年,在资深指挥伊·巴因的指导下,郑小瑛在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意大利歌剧《托斯卡》。郑小瑛说:“他一定是顶着压力,很可能是把自己指挥一场歌剧的机会给了我,因为歌剧院一般不会接受没有经验的年轻指挥。”演出获得了高度评价,郑小瑛也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后来,安诺索夫在郑小瑛的毕业评语上写道:“完全可以预见她从事指挥的光辉前景和在她的祖国的交响艺术事业发展中将起的作用。”
▲亲密接触厦门爱乐乐团。
从“歌剧车间”到“先讲解后演奏”
学成回国后的郑小瑛,重返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职。1965年,中央歌剧院的前身中央实验歌剧院要排练新歌剧《阿依古丽》,找到了她担任指挥。郑小瑛回忆当时的场景,由于那时关于音乐的土洋之争很厉害,说歌剧的“洋嗓子”演不了表现中国人感情的戏。“我们都想借排演新歌剧《阿依古丽》,为歌剧打个‘翻身仗’。”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