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不老乐魂的交响人生(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郑小瑛曾说,指挥要能一目二三十行地看二三十种乐器构成的总谱,以自己理解的乐曲应有的速度和力度,率领乐手们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指挥是乐队的灵魂,甚至没有不好的乐队只有不好的指挥。但在以往的中国歌剧排练中,由于排练流程的不科学,乐队和演员都很辛苦。
“那时候我国剧院通行的排练方式是导演带着乐队排戏,大家心里都没谱,都在即兴地做,排练过程拉得很长。”郑小瑛将在苏联留学时指挥歌剧《托斯卡》的经验,运用到《阿依古丽》的排练中。
国外歌剧排练流程是指挥先给演员作业,把音乐处理的要求告诉演员和钢琴排练的指导,把技术上的问题、表现上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跟乐队去配合。指挥按自己的要求练乐队,导演在这个音乐里排戏,练完以后这两家才合乐。
按照这一模式,郑小瑛对歌剧的排练流程进行了优化,排练效率大大提高,她将这一模式称为“歌剧车间”。在她的指挥下,《阿依古丽》演出获得成功,有媒体甚至以歌剧里的台词“谁说母燕领头飞不远”,赞扬郑小瑛的指挥有大将风度。然而受当时种种条件影响,这部歌剧还是受到了批判,而创作者们也被集体下放劳动,歌剧自此在中国舞台上销声匿迹十余年。
1978年底,郑小瑛再次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执棒指挥了《阿依古丽》,她在日历上写下了“女指挥的复活节”几个字,中国歌剧迎来了复苏。次年,她又指挥了中文版《茶花女》,在天津连演39场,创造了世界纪录。1981年,由郑小瑛主持译配并指挥排练的中文版歌剧《卡门》,短短四年里上演了100场。
与一般的歌剧演出不同,郑小瑛在指挥的音乐会曲目开始演奏前,通常会用20来分钟向听众讲解曲目的时代背景和相关音乐知识。这种形式她已经坚持了近40年,听众们称为“郑小瑛模式”。
创立这一模式的想法,始于中文版《茶花女》的一场演出。尽管是中文演唱,但观众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整场演出要从头到尾唱,剧场里也慢慢开始从安静变得喧闹,甚至有听众在悲情处笑出声来。
“面对这样的观众,我无法置之不理,我们更不该曲高和寡。我领着乐队劳心费力地表演给谁听?对牛弹琴?我不希望。我希望我的这点劳动能够换来听众的共鸣,希望这点知识能够进入观者的心灵。”自此,只要是郑小瑛担纲歌剧指挥,开演前20分钟,她都会给观众讲解该如何欣赏歌剧。一个雷打不动的演出惯例——“郑小瑛模式”诞生了,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郑小瑛又把音乐讲座从剧场延伸到了校园。她介绍说:“我把讲座办到学校,北大、清华都要我做歌剧、交响乐系列讲座。在北师大开讲座时,学生把窗户都挤破了,窗台上也坐着人。刚开始时,有人提出这不是指挥的事,也不符合音乐会的惯例,但我希望经典音乐能够‘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