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迈可与抗战烽火中的红色电波|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2(1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林迈可不太能听懂毛主席的湖南口音,于是李效黎就担任了翻译。林迈可希望可以尽快投入工作,毛主席却让他再休息一段时间,养好精神。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林迈可再也受不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他迫切想要和别人聊一聊他的工作设想,他想要快一些投入工作中去。于是他和朱德在王家坪共进了午餐,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工作愿望。那次午餐后,朱德签署了任命书,林迈可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通讯部的无线电通信顾问。
延安的通讯部器材比晋察冀边区的要好很多,林迈可认为自己的设想可以在这里实现。他想要制造一台可以与国外联系的发报机,他想要将共产党的情报和故事传递出去,这也是他来延安最重要的原因。中共领导人对林迈可的设想是有一定质疑的,他们不认为现有的器材和技术水平能让他们拥有一台与国外联系的发报机,但依然同意让林迈可一试。
林迈可在延安遇到了一些前方回来的通讯部老友,他们一起协助林迈可制造这台发报机。计算、推公式、看地图、配零件……虽然工作忙碌,但发报机的制造大体上还是在顺利推进的。有时他们也会产生一些争论,但林迈可总能通过严格的推论让他人信服。1944年8月,他们成功制造出了能够与外国联系的发报机,将信号发射到了旧金山和印度。
这一次,延安的声音真正传到了世界,不仅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而且实现了直接、及时地与西方沟通,避免了信息阻碍和过滤。
完成发报机的制造后,林迈可被分配到新华社英语部任顾问。他的主要任务是将延安报纸上的文章挑选之后进行翻译和编辑。林迈可在挑选文章时充分考虑了时局,他认为那些对敌方带有辱骂性质的言辞报道并不适合翻译成英文,这些报道不利于国际舆论。
林迈可是一位很有血性和义气的国际友人,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理性和客观。林迈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到延安的工作效率明显不如根据地。他想可能是因为根据地条件艰难,需要带领人民一同作战,因此一切行动都快速有力,而延安这边各方面条件好了很多,行政工作比较追求尽善尽美。延安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并不只有林迈可感受到了,不过很多人不以为意,说可以理解,因为延安是落后地区。林迈可对此非常生气,大家都是从根据地来的,没有理由到了延安就变得懒散起来。
另外,林迈可敏锐地感受到,这里的官僚气息比较浓厚,仿佛有着一种不成文的气氛,对于上级颁布的指示,大家都毫无异议。有一次,有一批记者参观了一所医务学校。当时延安在搞大生产运动,大家都要响应自给自足的方针。据说领导人带头响应,毛泽东主席学会了纺线,朱德将军成为种植莴苣的高手。林迈可不能理解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们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种地干活,学生前来医学院本应该珍惜学习医术的每分每秒。这批记者参观完医务学校后指出了这一点的不合理性,但当时整个医务学校没有人敢向上级提意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