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歌曲《军民大生产》从这里唱响(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当时各机关单位、部队、学校和医院纷纷开荒种田,同时发动当地群众和流入边区的难民一起开荒,并提供种子,种植糜子等粮食。”庆城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闫亮说,从1940年开始,部队不仅大面积开荒屯田,发展农业,而且建办工厂,开商店,大力发展工商业。旅部直属机关在县城周围先后办起贾桥化工厂、光华制服厂、分区火药厂、光华印刷厂和豆腐坊等23处厂(店)。
与此同时,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农村的生产劳动热情也空前高涨。为活跃边区经济,当地农村兴办起了合作社和各类手工业作坊,极大改善了当地军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三八五旅开展大生产运动使用过的水缸。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拍摄
三八五旅屯垦大凤川
1940年冬天,留驻陇东的三八五旅执行朱德总司令“屯田”命令,旅长王维舟和副旅长兼参谋长耿飚从驻地来到华池勘察地形,在大凤川设立拓荒生产处,誓要把野山僻壤的大凤川建成陇东的“南泥湾”。
“当时担任此次生产任务的是三八五旅七七〇团。”贺伟民说,1943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一千多人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的带领下进驻大、小凤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七七〇团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以挖野菜打野猪度粮荒,搭茅棚挖窑洞建营房,并利用废弃金属制作生产工具,克服了一切困难,在这里开展劳动竞赛,个个争当劳动能手。
据1943年《解放日报》记载,大凤川驻军展开挖地竞赛,最高纪录是每人每天两亩三。通过全体战士的不懈努力,到1943年底,共开荒34000亩,修建营房400多间,并办起了山货加工作坊12个,各种副业十多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一切物资运输全靠人力。后来,为方便运输,七七○团将士们在大凤川内修筑行车大道和一座木桥,当地群众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七七桥”。
为了表彰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边区举办各类展览会,召开劳模大会,对在生产运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能手、模范进行奖励。“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便是其一。
大生产期间,张振财人挖畜耕,曾在10天内开荒25亩,加上历年所开荒地,全家种地98亩。同时他还与村民办起合作社,经常给村上困难户借粮、借工具、借牲口,帮助邻里种地干活,被群众赞称“气死牛”。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他亲笔题写的奖状,现珍藏于庆城县博物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