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歌曲《军民大生产》从这里唱响(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的马锡五看到军民齐心开展大生产运动后,特意写诗一首,热情赞扬七七〇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垦大凤川的革命精神:“数代荒山变良田,屯军积粮依此山。为国为民皆模范,白河将士古今传。”
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人烟稀少、野兽横行的大凤川变成了牛羊满圈、粮食满仓的“万宝川”。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还把生产的粮食、布匹、军鞋等军需物资送往延安,为党中央提供物资保障。”贺伟民说。
1943年,著名音乐家张寒晖从延安来到华池采风,听到华池妇女哼唱本土民歌《推炒面》,深受感染,并将这首民间小调改编成《边区十唱》,后正式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带着大生产运动的澎湃热情,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响全中国。
当年,三八五旅来到华池县大凤川开荒屯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这里变得山清水秀、村美民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田伟
大生产精神代代相传
“大生产运动是我们党在被围困、被封锁的情况下的首创,它的模式为建设新陇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贺伟民说,陇东分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开垦荒地,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使庆阳成为闻名边区的“陇东粮仓”,为巩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经济保障。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给自足,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险图谋,守住了延安西大门,为军队培养和积蓄了一大批干部,让庆阳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大后方”。同时,大生产运动也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为之后庆阳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试验田。闫亮说,当时在庆城周边、大凤川等地区开垦的土地,不论是抗战期间,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至1946年春,三八五旅陆续离开陇东。
“部队离开时,庆城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沿街摆放茶水、果品,满含热泪,依依不舍,夹道相送,走了一天没走出去,第二天才走的。”闫亮说,三八五旅驻防庆阳8年时间里,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还经常给群众挑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军民双方建立了深厚感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