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时尚老头儿”(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刘仙洲的课每周都有小测验。第一次小测验后,刘仙洲问:“谁叫汪家鼎?你这次小考60分,跟你说学我的课不是学着玩的,你得好好念。”汪家鼎课后一打听才知道:那次考试得60分已是高分,大多数同学都不及格。尽管如此,此后他对这门课还是格外用功。等到期末大考完分数一公布,只有一个人得了90多分,就是汪家鼎。
后来,汪家鼎总结道:“大学的收获,使我享用一生。而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掌握新东西并不断创新。我把这些宝贵的东西,用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
麻省理工的助教向他请教问题
1944年,汪家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学习。他1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又继续做了半年助教。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规定,除密歇根大学外,所有读硕士的学生都必须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工原理”。但汪家鼎只学了一个学期的“化工原理”就不再学了。因为,汪家鼎在中国西南联大读书时用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材,其中就包括“化工原理”。对那本教科书他已滚瓜烂熟了。所以,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原理”课的助教不敢轻易改汪家鼎的作业,生怕改错了,甚至还经常来向汪家鼎请教问题。
从那以后,凡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到麻省理工学院,都不用重读“化工原理”了。
从“沉淀法”到“萃取法”
▲ 1961年,汪家鼎在长城
汪家鼎1946年初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化工系专任讲师、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汪家鼎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7年,汪家鼎奉调进入清华大学,承担筹建核化工专业的任务。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已艰难起步的中国核工业面临着核燃料后处理这一关键技术需同步上马的考验。苏联当时提供给中国的处理工艺“沉淀法”,是上世纪40年代的技术。该技术流程长、厂房大、间歇操作、产品回收率低、废液量大、建设及运行费用高。汪家鼎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少量公开报道,了解到后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已转为溶剂萃取法。经过5年自力更生,汪家鼎与滕藤老师等一起带领同事和学生们终于完成了全部流程工艺的“冷”实验。这在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由“沉淀法”改为“萃取法”的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