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时尚老头儿”(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大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士气。二机部做出了彻底甩掉“沉淀法”的决定,试验场地也改为“萃取法”实验厂房来建设。周恩来总理从专项基金中拨款在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即清华200号)内建起了“热”实验室,同时建立了一个处理30公斤铀的冷实验车间,按生产要求验证“萃取法”全流程。
当时,从清华大学本部到位于北京昌平的清华200号距离约40公里。平时要从学校步行到清华园火车站,坐火车到昌平南口再步行十几里才到,而汪家鼎当时经常这样往返。1964~1966年期间,由于清华200号的人数大增,20多人睡上下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汪家鼎也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
全流程“热”实验于“文化大革命”前夕获得了第一批合格的产品。采用溶剂“萃取法”不仅将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水平提高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老技术相比,不锈钢用量减少了四分之三,大大减少了工程量和厂房建设周期,节约工程总投资3.6亿元,运行经费节省一半。
去世前手改《百科全书》化工卷

清华园里的“时尚老头儿”


▲ 汪家鼎指导研究生论文工作
汪家鼎曾在自然科学基金化学评审组里主持工作。当时,绝大多数基金的申请者都是他的晚辈,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汪家鼎委婉地提出爱护性的批评。有一次,汪家鼎对一份材料有些看法,他柔和又中肯地说:“这份材料的这些提法有些过头了。”评审组里的同事有不同看法时,汪家鼎也耐心说服。有一次,他对同事说:“你的水平我们是知道的,但这个问题还是换一种看法比较好。”态度令人心悦诚服。
2000年后,汪家鼎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化工卷的改编工作。他不但亲自审查第一版原稿和条目初稿,最后还亲自动手写了最主要、最长的“化工”条目,把约20万字的300多个条目完稿。2009年5月,第二版化工卷正式出版,这时离汪家鼎去世只剩下2个月时间。
一笔“糊涂账”
汪家鼎的女儿汪蕙回忆:“我父亲是一个不在乎金钱和名位的人。很多时候,他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时期”,汪家鼎由于工作需要经常陪苏联专家出差。按当时的政策,国家只报销部分差旅费。汪蕙说:“我父亲感觉自己作为中国人,应尽地主之谊。一路上苏联专家很多开销,甚至包括苏联专家的酒钱,他都是自掏腰包。甚至后来有些能报销的,他也不报了,纯粹一笔‘糊涂账’。”事实上,因为家里亲戚多,当时汪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