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风记》:战火琴音马鸣,遥远的战场为何能牵动时代的你我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刘琼 文学报

《牵风记》:战火琴音马鸣,遥远的战场为何能牵动时代的你我


《牵风记》:战火琴音马鸣,遥远的战场为何能牵动时代的你我


《牵风记》在雄浑和奇幻之中建构战争,但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无言胜万言的悲剧感。这个悲剧感的存在,充分地表达了作家的战争观。
文 / 刘琼
小说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不与长度成正比。刚刚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牵风记》只有13万字,但自去年12月发表以来一直作为热点话题被谈论,它薄而不轻、清而不浅,不仅重树新时期以来军旅文学创作高峰,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做出了美学贡献。
小说创作的魅力在于提供不一样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牵风记》借助一种浪漫奇崛的美学想象,建构和描绘战火硝烟中的新型战士形象,织成气韵丰沛的生命气象。因为这部小说,以书写“战地浪漫曲”著称的徐怀中,继《我们播种爱情》《西线无战事》之后,再一次翻开了当代军事文学创作新篇章。
战地文化和文化人形象
这是什么样的战士形象?《牵风记》写出了长期被忽视的战场上的战士和指战员的文化形象。
长期以来,除了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少数作品,文学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指战员和战士形象的书写,存在着简单以“粗实鲁直”为美的现象,书写工人和农民出身的战士形象不够丰满。这么写的事实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主要构成是工人和农民,而穷苦的工人和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素养相对低。大量军事文学作品在着力书写他们的勇气、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同时,也生成了一种简单写法。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七七”事变后,吸引了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加入,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文化素养,也大幅提高了战斗力。加入革命军队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有的成为文艺兵,有的成为文化教员,有的成为技术人才,有的成长为出色的指战员,许多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