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赌王」与神秘的邵阳商帮(2)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湖南长沙的下河街批发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很多邵阳人在那里摆摊,有句话是「下河街是提篮叫卖的邵东农民的篮子提来的」。摆摊很苦,没有本地户口的邵阳人,无法获得经营许可证,没有固定摊位,凌晨五六点就要去抢位置,有人甚至夜里2点就守在那里。没有许可证还会被撵来撵去,但怎么也撵不走想挣钱的邵阳人。
那个时期的邵商,靠着走街串巷、摆摊卖货,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下了第一桶金,他们吃得苦霸得蛮,而且做生意不挑大小,哪怕一样东西只赚一两分钱也照做,具有极强的草根韧性。到80年代末,邵商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游商部落」,从富裕的珠三角、长三角到偏远的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等地,都能看到邵商的身影。他们也从最初的走街串巷,渐渐开起了店子,上世纪90年代,邵阳人的一元店、三元店、九元店遍地开花。
那时的邵阳,不仅民间经商氛围浓厚,政府也鼓励经商,尤其在邵东,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就喊出了 「只要来邵东,一切都宽松」的口号。1996年,邵东县奖励民营经济纳税大户五辆吉普车和六台大哥大,1997年,又拨出140万元再奖励六辆桑塔纳、两辆吉普车,抬高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这样重商的氛围使得越来越多的邵阳人愿意经商,经商的热情深深地刻在了邵阳人的基因里。后来有个说法是:邵阳人是天生的生意人。邵阳人出去很少进厂打工,大部分选择经商,一个人走通了路子,就带着亲戚朋友一起来做,互相帮衬、抱团发展。
佘伦凯的父母便是这段时期走出了邵阳,到了广西桂林,那一年佘伦凯14岁。到了桂林后,佘伦凯就辍学了,开始想法子赚钱,他继承了邵东人的经商基因,开按摩店,做销售,挨家挨户推销洗发水、挂历,做直销……那段时间,他说自己「什么都想干,看见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02
邵商的发展路线,有一部分往珠三角、长三角去,还有一部分像佘伦凯的父母一样,往广西、云南等地去做边贸生意。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云南等地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而邵阳本地村镇生产的小五金、打火机、箱包等产品成本极低,脑子活的邵阳人发现了商机,他们将产品卖到边境,不仅利润高,而且竞争少。渐渐地,在广西和云南聚集了一波邵商。这为邵商闯入东南亚打下了根基。
与云南接壤的老挝,在80年代末时,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日用品也需要从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口,商品经由泰国运输入境,层层转手,成本不断提高。中国一辆非常普通的自行车,在老挝能卖到200美元,1平方米的瓷砖能卖到近14美元,而且供不应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