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式考研、逃避式读博……年轻人如何缓解“选择恐惧症”?

2023-06-17 来源:飞速影视
“选择恐惧症”,近年来成为青年群体中的自评热词。小到网购、点餐中的难以选择,大到升学、工作中不知也不敢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许多青年表示自己时常陷入“这个不错”“那个也挺好”的泥潭中,越是反复权衡利弊越是不知道最终如何选择。特别是部分学历较高的青年身上,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年轻人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恐惧症”?
01
如何看待“选择恐惧症”?
严格意义而言,个体的“选择权”是当代个体主义权利观念与行为被逐步承认的结果。传统社会之中,个体诸多事务是由家长来做决定而并不存在个体的“选择权”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对于士农工商的职业选择,子承父职是农业为主的社会就业形态的必然结果,即使是学工或经商可能突破了家庭父子兄弟关系的局限性,师徒关系之中也倾向于师父有权介入乃至决定徒弟的很多事务,以至于在价值层面确立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准家庭主义伦理定位。要言之,个体的职业选择权一度是操之于家长的,而婚姻自主权则更加是由家长或准家长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来进行选择的。父权式家庭主义的家长决定而不是自我选择,是传统社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与家庭生活方面的基本特征。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单位制与人民公社的计划经济体系之下,单位领导与师傅常常是决定个人命运的主宰,个人处于在职状态下的升学、调动以及结婚离婚的选择都需要经过单位的审批。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个体在各方面的选择权无疑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各种社会政策随时调整的多变性,个体至少在求学与就业过程中的偶然性机遇是更多的,这也就使得诸多升学与所谓职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缘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考已经基本规范化与可预期了,虽然学校专业选择、是否继续深造及最终职业选择仍然有相当的偶然性,但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在其中的能动选择性明显增强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或许曾经是个体自主选择读书深造还是就业工作的黄金时代。
然则,对于“90后”“00后”的当代青年而言,“选择恐惧症”却正在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从高考的专业选择开始,当下高中生对一些大学学科分布可能有了更多的了解,这种信息的相对完备性反而使他们产生了专业报考中的焦虑,核心的问题可能还是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的评估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如果就业前景并不好,选择往往相当艰难,甚至可能与家长之间就专业选择产生比较激烈的矛盾。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