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探源中汲取复兴伟力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从中华文明探源中汲取复兴伟力
——来自全国政协书院读书群的观点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新石器时代,以农耕为基础的“满天星斗”“重瓣花朵”的区域文化,为什么最后月明星稀,只有二里头文化一枝独秀?
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什么?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文明的源流关系怎么界定?文明创造与发展和人类进化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看?
中华文明是“一体”还是“多元”?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文明与国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早期华夏民族的源流和形成及其与“大中原”有怎样的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此前后,一场关于文明溯源的讨论在政协委员线上书院展开。50多位委员和专家围绕这些话题,开展了10余次线上集中研讨,交流发言共计20余万字,通过溯源中华文明,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也激发了奋进新时代的文化力量。
“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进程中,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保持着良好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委员们认为,“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大一统”成为本场讨论的关键词之一。
“‘大一统’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个政体概念,还是一个政道概念。在政权上定于一,才有所谓‘中国’。在文明上合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文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认为,正是基于“大一统”传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观念,成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
中国地域广大、环境多样,彼此间不断交流融合,距今6000年左右正式形成“一体”格局,称之为“早期中国文化圈”,后世则发展为“文化上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看来,“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不同于西亚、希腊那样的“城邦文明”,不同于文化高度同质化的埃及文明,她因“一元”宇宙观而本质上趋向于“一体”“一统”,因“多支”“多样”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