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凉州攻鼓渊源考——鼓与腰鼓(5)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鲁山花釉羯鼓 唐代源于羯鼓的腰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宋代苏轼 《惜花》诗中就提及腰鼓:“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清代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也提到了腰鼓:“幸无邻比喧腰鼓,懒逐游人上堍桥。”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非遗文化|凉州攻鼓渊源考——鼓与腰鼓


羯鼓鼓乐表演 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腰鼓可以分为文腰鼓和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腰鼓的表演形式大致有“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腰鼓,从风格韵律来看是典型的武腰鼓,表演形式上“路鼓”和“场地鼓”都有。凉州攻鼓子表演中的“会鼓子”,就是大型的“场地鼓”表演。“会鼓子”场面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不管是从表演者的精神,还是表演时的气势阵容都能体现出古代将士粗犷、豪放、勇猛的战斗精神,蕴藏了凉州人民的精、气、神。

非遗文化|凉州攻鼓渊源考——鼓与腰鼓


凉州攻鼓子表演凉州文化研究 | 作者简介:赵大泰,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发表论文多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