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7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3)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故事】
(1)天下第一谏臣魏征
魏徵的父亲魏长贤精通文史,博学多才,曾做过北齐著作郎,后因直谏朝政,贬为上党屯县令。父亲正直倔强的品质,对青少年时代的魏徵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然而由于父亲去世较早,家业也因此衰落。穷困的生活,并没有磨灭魏徵的意志,他性格坚强,胸怀大志,喜好读书,多所涉览,尤注意于历代兴衰得失之道,这为以后他的从政、治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
唐太宗屡次引魏徵进入卧室,请教执政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朝政得失,频频上谏。
魏徵的谏诤涉及面很广,除了军国大事外,还对唐太宗其他一些不合义理的做法提出善意的批评。很多时候,尽管唐太宗对魏徵的尖锐批评一时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徵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唐太宗偃戈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
唐太宗即位之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唐太宗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长久安定的人民容易自满,自满就难以教化;经历乱世的人民容易愁苦,而愁苦就有利于教化。这就像饥饿的人渴望食物,焦渴的人渴望饮水一样。
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对于“贞观之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徵还提出了以静为本的施政方针。
他认为,隋朝虽然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屡动甲兵,徭役繁重,虽然富强,最后失败,其原因就是因为“动”。现在唐朝初定,在大乱之后,人心思治,所以当以安静为本。
他以静为本的思想,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为了防止劳役百姓,魏徵还劝谏唐太宗停止周边诸国的入朝贡献,并停止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以减少国库的开支。
在当时,文武百官都以为封禅为帝王盛事,又天下乂安,屡次请求东封泰山,唯独魏徵不同意。
他认为,尽管唐太宗功高德厚,国泰民安,四夷宾服,但皇上大规模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费用实属不该。唐太宗在魏徵的规谏下,又恰遇河南、河北数州闹水灾,就停止了东封活动。
魏徵认识到,帝王修饰宫宇,奢侈无度的结果,必然会疲劳百姓。在与唐太宗谈及此事时,魏徵曾以隋亡为鉴,说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提醒唐太宗切忌奢侈,以防重蹈覆辙。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