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7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4)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唐太宗曾让人在益州及北门制造绫锦、金银器,魏徵就上言,劝阻此事。唐太宗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认为这是渐生奢侈之风的危险信号,于是马上给他敲一下警钟。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何谓明君暗君?
魏徵率直地回答说:“君之所以明,是因为他兼听;君之所以暗,是因为他偏信。”
他主张君主兼听纳下,听取臣下的正确意见,以克服君主的主观片面性。帝王久居深宫,视听不能及远,再加上自己的特殊身份,很难了解社会实际。可见,兼听纳下,也是魏徵的政治思想之一。
唐太宗在实践中推行了兼听纳下的思想,调整了君臣关系,改变了帝王传统的孤家寡人做法。而臣下也对朝廷施政中的失误之处,积极上书规谏,匡弼时政。如此一来,君臣同舟共济,集思广益,上下同心,从而开创了贞观年间的谏诤成风的开明政治。
在一次奏疏中,魏徵援引了管仲回答齐桓公在用人问题上妨害霸业的5条:一是不能知人;二是知而不能用;三是用而不能任;四是任而不能信;五是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可以说,知、用、任、信、不使小人参之,基本上概括了魏徵的吏治思想。
知人是用人的首要问题。在用人问题上,魏徵特别强调君主的知人。魏徵指出君主知人,才能任用忠良之士,这是天下致治的先决条件。
魏徵认为识别人臣的善恶是知人的一个重要内容。魏徵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在用人标准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天下未定时,一般是专取其才,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德兼备者不可任。
他的这一用人思想,是和变化的客观形势相适应的,也是可取的。赏罚分明,不徇私情,也是魏徵的用人思想中的一个内容。此外,他也反对重用宦官。
在这方面,唐太宗很多时候都采纳了魏徵的意见。
魏徵在与唐太宗等人讨论创业与守业之难时认为,要守成帝业,使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居安思危。他认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是由于帝王忘乎所以,无心政治,因而导致了国家的危亡与覆灭。
他以此提醒唐太宗,要小心在意,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魏徵常以亡隋为借鉴,以说明居安思危的迫切性。他总结隋亡的教训,作为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以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639年5月,魏徵趁唐太宗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唐太宗,这就是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唐太宗搜求珍玩,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频事游猎,无事兴兵等10条弊端,言辞直白,鞭辟入里,再次提醒唐太宗慎终如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