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诗,从不曾真正分离(3)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弥漫在19世纪后期的世纪末情绪、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问题、大萧条时代的动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的深刻质疑,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沉重摧毁了西方的理性神话,西方文明赖以存在、深信不疑的信仰顷刻间崩塌。理性的胜利换来的却是人类最非理性的战争和各种灾难。伴随着理性的破产和战后一片“荒原”般的废墟世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批判成为哲学和文学艺术共同的主题。现代主义艺术虽然流派纷呈,主旨各异,艺术趣味不尽相同,但无不以反理性为旗帜。这些流派打破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探索和揭示更加复杂幽微的人的内心世界和更加多面的人性,表达对世界的更加个人化的认识和感受,揭示人生的荒诞、生命的苦难、人性的阴暗。不仅如此,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将反理性推向前台,推崇非理性、非逻辑、潜意识、梦境等。
与此同时,哲学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思浪潮。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思想视野,拓展了人们对非理性的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等都对当时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其中,出现了一种哲学的诗化现象。伯格森指出理性思维只能解决实用层面,艺术直觉将超越理性,融合万物。叔本华以人生痛苦开始他的生存思考。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宣布古希腊艺术之美不在充满理性的宁静平衡的日神精神,而在激情张扬的非理性的酒神精神。这些哲学与传统经院哲学大异其趣。哲学家们往往从人的生存进入思考,将哲学问题归为对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状况的忧思。他们打破传统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或干脆抛开理性之思,并将生命问题与文学艺术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经院哲学的著述风格,而采取了一种诗化的形式。
尼采采取了类似箴言式的写作方式,叔本华的著作更像是散文,伯格森则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写出著名的《存在与时间》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思想转向后,更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触谈论诗歌,不厌其烦地对诗、绘画等艺术作品进行阐释,这些工作都超出了一个哲学家的研究范围,他把诗奉为可以揭示存在本源、汇聚天地神人的至高形式。所以他大声疾呼,要哲学家向诗人学习。
审美经验与科学思维
为什么会发生哲学与诗歌之争?二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其实,哲学与诗之间的联系往往比它们表面看来对立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类早期文化和思维显示,思与诗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界限并没有那样泾渭分明。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思维和学科日益趋向深化和专业化,各学科之间的分化逐渐显现。但是,在认识和感受世界以及思考和描述人生命题上,哲学与诗其实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只是在思维和表现上采取了不同形式。这种表面上的差异和对立使得人们往往以为哲学与诗完全相反,甚至是对立的两级:一个理性,一个灵性;一个是逻辑的,一个是形象的;一个以思辨、分析、论证为形式,一个长于想象、虚构、表现;一个要穷究事物的本质,一个则专注于表现纷繁复杂的现象界。西方文化长期推崇理性而忽视、贬抑感性,其后果便是建立起以理性为基础的强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现代科技理性,前者建立起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人与世界、人与其自身本性的分离,后者则衍生出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计算之思,进而导致现代人的心灵异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对自然家园的掠夺,引发出西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