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更软核,更假定,更当代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连夜看完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本周更新的4集,最大的感受是变化,跟第一季相比的变化。
《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在弹幕上收获的最多评价便是“惊为天人”。它从选题到影像,从叙事到包装的全面革新,打开了不少年轻观众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全新想象。
它以最微观的史料择取方式,挑战了最宏观的创作选题;以向戏剧和电影借鉴的虚构视觉语言体系,完成了纪录片对真实的终极追求;它用写意和抒情引领叙事,让故事在纪录片中有了新的讲法;它以演剧和配音为媒,让纪录片和明星的结合名正也“眼顺”了起来。

《中国》第二季:更软核,更假定,更当代


《中国》第一季收官集中备受称赞的人物“卷轴”
当然,就像它宏大到像外宣材料的选题所暗示的,《中国》无意探入争议多多的历史褶皱,它要复现的是盖棺定论的大脉络、大逻辑、大趋势,用的手法则是大写意和大抒情。
《中国》第一季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美学逻辑。第二季开播时,观众自然就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而来:想看教科书上的人与事“活动”起来,想听极致抒情又不失质朴的美文一篇,想看一场国风视觉盛宴。
《中国》第二季在这三方面都做到了,且相对第一季有所超越。所以可以预期,观众会是满意的。
但它不变之中的三点变化,却更值得琢磨。
更软核
这里的“软核”不是贬义词,而是跟“软实力”对应,说的是《中国》第二季的主题转变。
第一季的《中国》从春秋讲到盛唐。虽然讲述儒家思想的篇幅占比较重,但总体来说,除了追溯中国的思想源流,还了勾绘了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政治、制度的条线。到了第二季,在切入“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时,《中国》更多选择以文化艺术为抓手。
诗文、绘画、曲赋、建筑在前台,制度、经济和政权交替在背景,传统文化的风雅、动人和得体又多了几分,历史的涌动和无常则退到了相对边缘的地代。
就拿以“惊变”为题的第一集来说,这一集以李白和杜甫串线,用他们的双星相映,照见中唐的转折。李白的狂放不羁与盛唐气象呼应,顺着道家文化的指向;杜甫的心系民生与中唐的秩序崩坏相照,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化身。艺术和思想的脉络都很清晰,但真正的转折事件“安史之乱”却涉笔寥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